第A5版:品牌

“银加善”:嘉善农业品牌的“金名片”

  •   □本报记者 俞霙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嘉善县魏塘街道花园路上的嘉善农业精品展示展销中心,东麟湖雪菜、干窑大米、六塔鳖……一件件响当当的嘉善名牌农产品被整齐摆放着,这里的不少农产品都打着“银加善”品牌。这是2011年嘉善县创建的精品农业集体商标。“这里的东西买得称心,吃得放心,品质有保障!”一位前来采购的陈大伯竖起大拇指。
      近年来,嘉善精品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水产、蔬菜、花卉、粮食、食用菌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农业品牌建设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共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个、省级著名商标10个、省级名牌农产品3个。
      但在发展主导产业,推进农业品牌建设的同时,缺乏区域性品牌逐步成了制约嘉善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如何融合嘉善农产品优势,打响嘉善农产品知名度?嘉善提出了“探索和整合以产业、区域为导向的特色农业品牌,通过注册集体商标,形成母子品牌,实施区域品牌和产品品牌‘双品牌’”的战略,以提升农产品核心竞争力。2011年6月,嘉善精品农业集体商标“银加善”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正式核准为注册商标。2013年,“银加善”集体商标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
      嘉善县农经局副局长谢建明表示:“‘银加善’集体商标的成功注册,让嘉善农产品从此拥有了一张‘金名片’,拥有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平台。”
    提高品质精益求精,加固“银加善”品牌形象
      品牌的树立,并不是简单的商标注册。“银加善”品牌的核心价值源于嘉善人对农产品品质的孜孜追求。
      从上海引种的黄桃,种在嘉善田头,就成了“国宴食品”;从四川苍溪引种的红阳猕猴桃,不论口感还是外观都可以媲美进口品种;从嘉善干窑镇出产的富硒大米其天然硒含量达到0.038mg/kg,从此富硒大米不再成为传说……难道是嘉善的土地有着特殊的“魔力”,能孕育出特别好的农产品?
      其实,并非是嘉善的土地有魔力,而是嘉善农民对“银加善”农产品品质的精益求精以及对农业科技的积极探索,才让这些农产品成为具有嘉善烙印的舌尖美味。
      干窑大米在长三角地区一直久负盛名,早在2002年就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称号。2010年,干窑镇首次在800亩富硒土壤上试种水稻,嘉善县农经局土肥站站长陈伟告诉记者,“当时选择了两个水稻品种,并以‘嘉禾218’为主,以研究不同品种对硒的吸收能力。在种植管理上,运用机械化插秧、增施有机肥与秸秆还田、加强肥水运筹、养老稻适时收割等综合配套技术。”
      水稻收获之后,经有关部门检测显示,其中“嘉禾218”这一品种的天然硒含量达到0.038mg/kg,具有相当高的开发价值。如今,干窑富硒大米成了干窑大米中的拳头产品,嘉善干窑富硒农产品合作社负责人龚婷婷表示:“使用‘银加善’品牌后,富硒大米的销路扩宽了,虽然目前市场售价高达每公斤20元,但仍深受市场的青睐。”
      “银加善”农产品不光有优良的基因,更有科学的、正确的种养方式。近年来,嘉善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配备现代化农业设施装备,建立完善产品生产标准。今年,嘉善县全面铺开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力争100家县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精品农业示范点、“三品一标”生产主体纳入二维码追溯平台建设范围。
    搭建现代销售网络,提高“银加善”品牌效益
      “银加善”品牌的成功离不开出色的营销模式。嘉善通过多渠道搭建铺设销售网络,如组织各农批市场、大型超市、配送中心考察“银加善”农产品生产基地,产销双方直接签订购销协议,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新型流通方式。
      嘉善东麟湖蔬菜厂是第一批使用“银加善”集体商标的企业,借助“银加善”的名气,目前“东麟湖”已与全国20多家配送中心、上百家经销户签订销售协议。“使用‘银加善’品牌后,我们厂产品的销售量比之前增加了60%。”嘉善东麟湖蔬菜厂负责人蒋惠云告诉记者,许多大型配送中心、商场、超市、学校都十分认可“银加善”这一品牌,就在近期,他们与嘉兴地区多家学校成功展开合作,为大中小学提供优质蔬菜。
      近年来,嘉善注重搭建网络、实体双重销售渠道,2011年底成立营运面积3800平方米的“银加善”嘉善农业精品展示展销中心;2012年该展示展销中心与国内最大的团购网站淘宝聚划算平台合作;2014年,知名电商“1号店”开设了特产中国嘉善馆,“银加善”正式上线,架设起了农产品营销的网络渠道。“2013年‘范泾草莓’经批准后开始使用‘银加善’品牌,草莓的销路得到了拓宽,批发价也比之前提高了10%左右。如今合作社许多社员在淘宝网卖起了草莓,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据干窑镇范泾草莓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范泾草莓”拥有草莓种植面积800亩,占嘉善县草莓种植面积的20%,在江浙沪三地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范泾草莓”已经走上一条由粗放型销售转向品牌化销售的道路。
    政府助力加强监管,提升“银加善”品牌价值
    “银加善”品牌的诞生,是嘉善现代农业发展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要写好这一笔却并不容易。2009年,为推动嘉善农业精品走向市场,嘉善县政府指定嘉善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申请注册“银加善”农业精品集体商标。该商标涵盖29种肉、鱼制食品,30种大米、谷物,31种新鲜蔬菜、鲜水果等三个大类30个群组,其注册在全国尚属首创,申请难度可想而知。通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11年6月取得集体商标注册证。截至目前,嘉善县已有18个农产品企业获准使用“银加善”品牌。2014年“银加善”旗下子品牌农产品销售额为2.3亿元,实现净利润3200万元。
      这两年来,嘉善积极参加各类农博会、农展会、国际商标节等,多渠道扩大“银加善”品牌影响力。2012年嘉善县供销社主办江浙沪农产品营销联谊主题沙龙,大力推介“银加善”品牌农产品,2013年“银加善”亮相中国(大连)国际商标·品牌节,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12年6月,嘉善东麟湖蔬菜厂带着浙江特色农产品赴美国参展,在国内1元1包的小包装雪菜在展会上卖到了3美元1包,并深得美国市民、华人华侨的喜爱,蒋惠云说:“如今,这些雪菜已经出口到美国,一年销售额达到200万元。”
      嘉善在打造“银加善”品牌中做了大量的有益尝试:精品农业“双品牌”战略四次被写入该县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县政府将“做大做强‘银加善’集体商标”作为该县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农业方面的重要抓手予以强势推进,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嘉善创新实施区域母品牌和产品子品牌‘双品牌’经营模式,对全县农产品品牌进行优势整合、集中宣传,借品牌之力促进嘉善精品农业强势走向高端市场。”嘉善县农经局副局长谢建明表示。
      创牌难,守牌更难。为保护品牌,嘉善制定出台了《“银加善”农业精品集体商标使用管理运作规则》,并组建由工商、农经、质监、供销、财政等单位组成的“嘉善农业精品”集体商标使用管理领导小组,对精品农产品的准入条件、商标标识使用管理、品牌宣传推介、质量和经营行为监督管理等做了详细规定,以确保“银加善”品牌有序使用。
    图为嘉善农业精品展示展销中心内顾客在挑选蔬菜。 本报记者 金国栋 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