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红利”能否再次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筹码,关键问题在于“中国制造”能否从低端转向高端、从低水平转向高水平、从低效率转向高效率、从加工制造转向技术创造。
发展经济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广大居民的物质文化水平,让劳动者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综合国力增强了,劳动者的报酬自然也要提高。至于企业的用工成本上升了,也是很正常的事,就看企业的运行效率能不能也同步提高,能不能超过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步伐。
正常情况下,企业运行效率提升的速度,应当快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因为,劳动力报酬能否提高,关键还是要看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效益的提升。没有这些方面的保障,企业是难以生存下去的。因劳动力成本上升出现运行困难,就是因为劳动者的要求提高了,企业对自身的要求却没有提高。那些仍然依靠劳动者领取低报酬来维持利润的企业,自然只有被淘汰的份了。
中国劳动者的报酬,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特别是一线员工,很多都处于平均收入以下水平。他们的报酬就算有所增长,也不足以对企业的运行产生根本上的不利影响。劳动力成本所以成为企业的重要负担,原因就在于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突破。
也正因为如此,中央提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加快制造业转型的要求,并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如果这项规划能够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那么,必将带来新一轮的“劳动力红利”。
认为“劳动力红利”已经消失的论调,是一种旧观念,它把“劳动力”定义为过去的廉价劳动力。反之,如果没有新一轮“劳动力红利”出现,那只能说明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没有达到,制造业转型的步伐还没有跟上发展的要求。可以说,只有“劳动力红利”不消失,制造业转型才能到位。
(摘自《中国青年报》 谭浩俊/文 2015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