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浙江气象

三措并举 构筑防线

——我省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纪事

  又到一年防汛时。2013年,台风“菲特”带来的暴雨、洪涝在人们的记忆里尚未淡去。在那之后,余姚乃至我省气象部门始终在思索气象灾害及其带来的水患等灾害治理问题,更加重视经验教训总结,探索推动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全社会应急响应机制的建立,以此作为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和法治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了城市暴雨积涝灾害气象研究,加强与应急、国土、建设、广电等部门的联防联动和资源共享,三措并推,加快提升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法治化探索 建立以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全社会响应机制
“面对自然灾害,如果每一个人都能主动关注、获取气象预警信息,全社会的防灾自救意识和能力能大幅提高。”台风“菲特”过后,浙江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指出,当前要全力建设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全社会应急联动机制和法制,明确基层单位和社会公众在灾害面前的责任和义务,公民要主动接收和运用气象信息,推动全社会形成与树立防灾减灾自救习惯和秩序。
  省委、省政府将“建立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全社会应急响应机制”列入省委“两美浙江”建设重点任务。作为我省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和法治化建设重要内容,省气象局加快推动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管理条例的立法进程,各地的法治化建设也在逐步推进。宁波市出台了应对极端天气停课安排和误工处理实施意见,规定特殊天气状况下停工停课、取消户外作业和大型活动的具体章程;今年年初,《宁波市特殊天气劳动保护办法》正式发布,该办法针对八类特殊天气,对劳动者职业健康安全和合法权益进行有效保障。
  不仅是宁波,嘉兴、安吉等部分市和11个县气象部门已会同教育、交通、应急等部门,探索建立以台风、暴雨、暴雪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停课停工制度,通过修订政府应急预案、制定相关指令性规则,明确全社会响应要求。
源头上治理 气象科技为突发暴雨积涝防御提供支撑
  台风“菲特”过后,受灾最严重的余姚市启动了城市积涝的全面调研普查,多方会商研讨,初步建立了城市内涝预报预警机制,筑起专项应对城市洪涝灾害的防线。
  余姚市气象局做好前期的“打底”工作,深入考察,结合地形地貌、排水系统、降水分布等因素分析城市暴雨内涝灾害影响因素,同时,积极引进积涝预测模型并进行本地化对比改进。在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建立模型之后,余姚市气象局与住建局等部门开展一系列合作,制定城市内涝指标、雨量阈值及城市内涝预警等级。余姚市气象局实现了雨量、水位信息与公安局视频信息的共享,力争做到对河网、水库汛情、易涝点积水情况了然于胸,让运筹决策得以有的放矢。截至2014年底,余姚市开展了5次城市积涝预警服务工作。
  在全省,县域突发暴雨精细化监测预警工程纳入了省政府“五水共治”考核,省气象局作为“五水共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参与对市县该项工作的考核。各设区市在年内编制工程实施方案、完成项目论证和立项、联合各部门开展暴雨公式修订,试点县(市、区)启动暴雨预警工程建设,对照省气象局指导方案和当地实施方案,完成突发暴雨监测系统,精细化暴雨预报系统并联合有关部门完成暴雨公式修订等建设任务。
部门间联动 凝聚防灾减灾救灾合力
  防灾减灾需要凝聚部门合力,吸纳社会资源参与。
  据悉,我省已建立省级防灾减灾部门联络管理制度,在气象部门积极牵头和各部门联络员合力推动下,部门间先后建立了多重战略合作关系。气象部门与17个部门建立了气象监测设施规划建设和资源共享协调机制,共享监测设施3000余个;与应急管理部门合作,探索建立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社会应急响应机制试点;与省建设厅合作,联合开展城市内涝防治工作;与省应急、广电部门等合作,推进全省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提升了气象防灾减灾的能力。
  目前,全省有34个市(县、区)政府出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69%的市县建立了电视、手机预警全网发布机制。在宁波,根据规定,三大通信运营商应在收到预警信息后的10分钟内启动发布工作,20分钟内完成手机短信分区域发布、6小时内完成手机短信全区域发布。
  余姚市气象局与当地移动公司合作开发建立直通式灾害性天气短信全网发布系统,系统采用移动短信100M 带宽专线,日发送能力达500万条,可半小时内将短信发送至余姚80万手机用户,形成了预警信息发布的极速“绿色通道”。 汪玲玲 张晓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