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青春在阿克苏闪光

——记我省“最美援疆干部”李万虎

  •   □本报记者 陈小平
      一年多前,他还是浙江省农业厅的一位行政干部;一年多后,他成了新疆阿克苏农民眼中的“儿子娃娃”、2014年度“最美援疆干部”。在祖国西北边疆的这片戈壁滩上,他用青春书写着奉献之歌。他就是我省第八批援疆干部李万虎。
    打造一支不走的人才队伍
      援疆工作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在浙江省援疆指挥部,李万虎担任人才管理与开发组副组长,这个组主要负责援疆人才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进疆后,李万虎牢记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充分发挥自己多年从事人事工作的经验和优势,努力为当地培养一支不走的人才队伍。
      针对阿克苏地区教育、卫生等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现状,他积极推进援疆人才帮带提升工作。为提高传帮带效果,营造传帮带良好氛围,去年,省援疆指挥部组织了阿克苏地区传帮带大赛。援疆教师、来自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贾宝芳至今清楚地记得,平时忙于教学的她参赛经验不足,是李万虎给予悉心指导与帮助,怎么总结自己的工作,怎么发挥自己的优势,甚至连发言稿怎么写,都与她一起商量。最后,贾老师获得了指挥部年度“十佳帮带导师”,她的徒弟也荣获“十佳学员”称号。跟记者说起参赛经历,贾老师对李万虎是一口一个赞。
      李万虎的同事告诉记者,援疆一年多来,他多次深入阿克苏地区本级及所辖8县1市的学校、医院摸底调研,主动与当地的人才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交流,召开专题座谈会10余次,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建议,完善政策制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他协助指挥部制定出台了《援疆干部人才帮带提升工作办法》,组织启动援疆人才传帮带工作室建设,在阿克苏地区及所辖8县1市和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建立了24个试点工作室。以工作室为载体,组织500多名援疆干部人才与当地600多名干部人才签订帮带协议;组织援疆人才在教育、卫生等领域新建学科10余个,填补地区、县(市)医疗技术空白20余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项目70余项,培训各类人才1万余人次,为当地打造了一支不走的人才队伍。
      一年多来,他走遍了浙江对口支援的受援学校和医院。为更好地帮带培养基层技术人员,他10多次组织援疆教师、医生赴基层民族乡镇送医送药、送教送温暖等活动,结对帮扶基层教师、医生,关心关爱基层群众,许多阿克苏农民都亲切地称这个浙江来的援疆干部为“儿子娃娃”(当地对男性的夸赞之词)。
    推动浙阿农业合作向纵深发展
      “李万虎到阿克苏后,很快就与我们取得了联系,当起了农业‘红娘’。”阿克苏地委农办工作人员秦有明告诉记者,一年多来,李万虎利用自己来自浙江省农业厅的优势,积极组织协调浙江农业专家与当地农技人员建立结对帮扶关系,通过现场咨询、研讨交流、在线联系等,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帮扶。“在万虎的牵线下,去年我们邀请来自浙江的专家开展了两次农业生产经营业务培训,学员们反响非常好。今年,我们计划安排培训班4期,邀请浙江专家讲授畜牧(湖羊)生产、大棚蔬菜、农产品营销和农业标准化等方面的课程。”秦有明说。
      为加强当地农业技术队伍建设,李万虎牵头建立了浙阿农业交流QQ群,邀请参加过培训的经营主体加入,大大方便了学员之间的交流。大家在生产经营中碰到困难,都会向李万虎反映,他总是千方百计地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他积极为当地果农搜集信息、寻找平台、联系销路。去年,他牵头联系了16家浙江企业,帮助当地销售果品6000余吨。
      去年11月,第三次来杭参加浙江农博会的新疆阿拉尔聚天红果业有限公司决定在杭州设立经销部,但苦于无处着手。李万虎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与该公司副总经理殷军取得联系,帮助他们在新农都物流中心租到两个商铺。殷军告诉记者,商铺开业半年来,已销售各类果品200多吨。“‘新农都’人流集中、物流方便,公司已将其作为网络旗舰店的供货点,作为阿拉尔市农产品对外展销的窗口。窗口的设立,为我们进一步开拓东部市场奠定了基础。李组长帮了我们大忙。”殷军激动地说。
      一年多来,李万虎协助阿克苏地委农办来浙考察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组建情况,协助阿克苏地区畜牧局来浙考察对接湖羊引种项目,协助阿克苏地区和兵团第一师在杭州举办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难得回来的时候,李万虎都会抽时间来厅里各部门走走,看看有没有什么项目可以支持阿克苏农业更好地发展。”浙江省农业厅的一位领导说。
      经他牵线搭桥,2014年7月,浙阿两地签署了农业发展战略合作项目,合作事项涉及农业产业合作、农产品营销推广、农业技术交流、智力人才支持、农业重大课题共建等。这些项目的实施,将使浙阿农业合作迈上新台阶。
    (下转第2版)
      李万虎(右)在阿克苏戈壁枣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地里查看红枣生长情况。
    (上接第1版)
    营造援友温馨之家
      作为省援疆指挥部人才管理与开发组的副组长,李万虎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通过工作上关怀、生活上关心、情感上关爱,积极为援疆人才做好服务保障,努力做他们的知心人、贴心人和暖心人。
      方丹波是来自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援疆医生,挂职任阿克苏地区第二人民医院院长助理。因为工作关系,他要经常与省指挥部、当地卫生主管部门打交道。“李万虎对我们很热情,工作也非常细心,我们去办事时,流程如何走,找什么人,需要哪些材料都交代得非常仔细,有时候甚至直接给你找来模板,大大方便了我们在当地的工作。”方医生对记者说。
      有一次,有位援疆人才生病卧床,李万虎第一时间赶去看望慰问,一连几天为他端水送饭,让这位同志感受到了组织浓浓的关怀。过集体生日的时候,有的“寿星”连自己都忘了,当听到李万虎报到他们名字的时候,心里刹那间的温暖无以言表。
      他经常与直接联系的10余位援疆人才谈心聊天,了解他们工作、学习的情况,了解他们家里的情况,问问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援疆人才中教师、医护人员比较多,在教师节、护士节等节日,他及时走访慰问。虽然相处的时间不长,但很多援疆教师、医护人员和李万虎成了好朋友,有什么心事都愿意和他聊。“援疆的医生和老师远离家乡和亲人,在陌生的环境中承担艰巨的援疆任务,非常不容易,指挥部就是他们在阿克苏的家,为他们做好服务,是我应尽的责任。”对于他的援友,李万虎总是心怀责任、饱含深情。
      谁曾离家别子,守望雪山?
      谁曾抛却繁华,掇饮塔河?
      谁曾不顾漫天风雪送教家访?
      谁曾做完连台手术后躺倒在地上?
      苦过、累过,哭过、拼过,但从未后悔过!
      这是李万虎去年4月发表在自己QQ空间和浙江援疆网上的现代诗《无法忘记——致援疆人才》中的一段,他以如火的热情,深情讴歌援疆的教师、医生、农业科技人员,赞扬援友们敬业、执着、奉献的品质。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他说,援疆是一段无比厚重的生命历程,让援疆无比厚重的,除了那份对于国、对于家的责任与担当,还有那些朝夕相处,可敬、可爱的援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