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提档升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访宁海县委书记褚银良

  □本报记者 葛勇进
  近年来,宁海县连续获得“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生态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桂冠,并在刚刚出炉的2014年度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挺进前十位。在宁海,生态循环、绿色发展已成为主旋律,“绿水青山”正转变为“金山银山”。在这方面,宁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今后如何进一步发展?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宁海县委书记褚银良。
  记者:宁海是浙江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县之一,县里是如何看待这项工作的?
  褚银良:这些年来,宁海之所以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既有“倒逼”的原因,也有“提档”的考虑。所谓的“倒逼”,主要是指资源环境约束的倒逼。宁海“七山二水一分田”,山多地少,土地资源相对不足,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农业受到的资源制约和环境承载压力越来越突出。从农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必须坚持资源的节约、高效、永续利用,不断增强农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就倒逼我们谋划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所谓的“提档”,主要是讲宁海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有较好的基础条件,特别近年来,我们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大力开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形成了点、线、面紧密结合,企业、产业、区域环环紧扣的“三级循环农业体系”。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宁海迫切需要通过整建制推进的途径,着力打造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升级版。
  记者:宁海提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平台和重点在哪里?
  褚银良:三门湾现代农业园区是宁海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平台,也是提升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主阵地。农业园区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体系搞好了,就相当于把点线面结合、大中小循环的关节打通了,就能够使各个层次环环相连,逐步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体系,从而使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落实到每个产业、每个环节。因此,我们始终坚持以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资源化、环境影响无害化为主线,严格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来规划建设三门湾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园区内已建成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加快了县域范围内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杂交水稻常年制种面积达1.6万亩,占宁波地区的70%;有9家农业企业被列为宁波市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区域内60%以上农产品通过加工得到转化,90%以上的农作物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
  记者:宁海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还将采取哪些改革举措?
  褚银良:为了更好提升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我们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激发涉农要素的各种潜能。为了盘活“地”的要素,我们将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积极建设土(林)地流转和服务中心,加快打造土(林)地银行平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高土地生产率。目前,全县家庭承包土地流转面积超过25万亩,流转率达74%。为了盘活“人”的要素,我们将继续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并通过村社股份合作制改革、扶持发展农村电商、推行县派农村第一书记制度等,为农业农村经济注入活力。目前,全县已有各类家庭农场47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27家,县委已派出47名后备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同时,着眼于农村小微权力的规范运行,深入实施《宁海县村务工作权力清单三十六条》。为了盘活“钱”的要素,我们将按照“资金统筹、程序规范、产业明确、区域突出、绩效优先”的思路,研究出台《宁海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项目管理办法》,积极搭建“3+2+T”涉农资金项目整合平台(三大类项目、两大园区、兼顾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同时,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全面拓展农民融资渠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