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美华
本报讯 近年来,我省蔬菜产业在保障型基地建设、推进集约化育苗、标准园创建、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及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面临效益下滑、质量安全保障难度增大、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双重影响加大等发展难题。记者从省种植业管理局了解到,为主动适应新的发展环境,我省将坚持以区域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为产业发展方向,从推进专业化生产和“机器换人”入手,加快生产方式转变,破解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劳动力紧缺等问题,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加强蔬菜基地建设,提升生产能力
蔬菜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因此,加强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成了重中之重。记者从省种植业管理局了解到,随着生产年限的增长,我省不少蔬菜生产基地基础设施不完善或严重老化,同时,蔬菜基地逐渐从城郊向农区外移,新菜地不断增加,但大多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沟、渠、路、电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应对旱、涝、冻等自然灾害缺乏有效保障。山地“微蓄微灌”抗旱设施应用面不广,山地蔬菜的产量、品质、效益不稳。
今年,我省在稳定蔬菜种植面积和优势区域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设施生产基地建设,优化设施蔬菜生产模式,进一步发展山地蔬菜,着力推进保障型蔬菜基地建设,力争2015年全省建成27万亩“基础设施完善、设施装备优良、生产技术先进、产品优质安全、抗灾能力较强、应急功能完备”的保障型蔬菜基地。进一步推进瓜菜集约化育苗场建设完善,提升灾害性天气应对能力和育苗设施利用水平,提高蔬菜育苗保障能力。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升专业化水平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虽然我省蔬菜规模经营有了较快发展,但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依然较低,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产销信息不对称,跟风种植现象较为普遍,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省提出了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升蔬菜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具体做法是积极引导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升产业集聚度。正确引导各类主体根据自身特点确定相应的生产经营规模,避免盲目投资、过度扩张,确保产业效益水平与有限资源合理应用。引导生产主体选择正确的市场定位、种植模式和主栽品种,突出生产重点与特色,提升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培育名企、创建品牌、生产名品。进一步优化调整品种结构,努力培育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强化科技支撑,推进标准化生产
由于受耕地资源和传统生产模式限制,蔬菜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标准化生产技术到位率不高,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加大了蔬菜安全生产监管难度。另一方面,蔬菜产品通过交易市场批发、农贸市场零售的传统营销模式难以实现产品的优质优价,导致部分生产主体缺乏提升产品质量安全的内在动力,一定程度会造成蔬菜质量安全隐患的存在。
今年,我省将进一步围绕确保蔬菜质量安全和提高产业素质的要求,在规范化管理和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上下功夫,努力创建一批高标准、高水平、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蔬菜标准园,辐射带动我省蔬菜质量安全全面提升和产业效益提高。在具体生产中,全面推广标准化、清洁化、品牌化的绿色生产模式,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等高品质蔬菜。对生产主体加强安全生产和标准化技术培训,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操作性强的生产技术规程;推广应用病虫害综合防控和平衡施肥技术;注重粮经轮作、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推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同时,大力推行专业合作组织等生产主体“六统一”(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技术、统一生产投入品采购和使用管理、统一安全检测、统一上市准出、统一建立生产档案)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蔬菜基地农业投入品管理和生产档案制度,努力构建质量安全控制长效机制。
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产学研科技协作攻关,重点着眼轻简化生产、重大病虫害安全综合防控、水肥一体化平衡施肥、连作障碍治理等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发挥专家团队作用,拓宽成果转化渠道,提升蔬菜生产科技支撑水平。
推进“机器换人”,倡导“电商换市”
据了解,随着劳动力价格、土地租金和生产资料成本等逐年攀升,蔬菜生产成本持续上涨,生产效益呈现滑坡趋势。尤其是规模生产基地,因劳动力越来越紧缺,雇工难问题日益突出,加之技术应用不到位,不少基地存在盈利难、“造血”功能不强、基地发展乏力等困难和问题。如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支出,解决蔬菜生产效益下滑问题,已成为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
为此,我省将加大力度引进示范田间耕作、菜地直播、秸秆处理、病虫防治等环节的适用机械,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提升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实现蔬菜生产轻简化、省力化,提高规模主体生产能力和产出效益。各地将继续组织举办各类展示展销、产品推介等活动,促进产销结合。同时,创新发展流通业态,积极发展蔬菜电子商务,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同大型电商平台合作,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流通平台整合、优化蔬菜产品供应链,加快产业信息化步伐,拓展消费市场,提升产业效益。
强化社会化服务和信息引导,解决产业难点
大力推进以集约化、省力化、专业化为目的的社会化服务,是促进蔬菜产业提升发展的重要抓手。今年,我省将继续培育一批设施齐全、技术先进、管理规范、服务周到、抗灾性能好的专业化集约化育苗骨干企业和育苗示范场,逐步完善蔬菜育苗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蔬菜育苗保障能力。积极探索翻耕、植保等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推进蔬菜生产机械化、轻简化。
由于目前蔬菜产后经营链条不够完善,从基地到餐桌的蔬菜产品要经过运输、市场交易、批发零售等多个环节,菜价在流通环节上涨比重较高,菜农种植获利仍然较少,且一旦遇到市场价格波动,经销各环节的利润相对稳定,市场风险最终转嫁到生产环节,蔬菜生产风险逐渐加大。为此,在抓好生产发展的同时,加强信息引导,既要保障季节、结构均衡供应,又要确保菜农收益。引导菜农和规模主体增强市场风险意识,自觉遵循市场规律安排生产经营,减少盲目跟风现象。同时,逐步建立蔬菜生产风险防御机制,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实现蔬菜产业“保供、增收”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