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全国农村仍有5万多个行政村没有通宽带,拥有计算机的农村家庭不足30%——

农村离信息化还有多远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让生活在城里的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尽便利。在交通不便的农村,农产品如何网销出去?日用品如何快递到家?城乡数字鸿沟怎么缩小?
  益农信息社即村级信息服务站,是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的载体。去年,农业部在全国22个试点县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持续运营能力的标准,建成一批村级信息服务站。各试点县按照覆盖所有行政村、每个行政村至少建设1个益农信息社的要求,分别在村委会、超市、合作社等建设标准型、简易型、专业型三类益农信息社。
  目前,我国已建成运营近4000个益农信息社。据了解,农业部计划今年新安排约10个试点省份,明年覆盖到所有省份,力争到2020年基本覆盖所有县和行政村。
  长期以来,因为农村网购量不大、农户居住分散,电商物流常常只送到县,从县到村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难以解决。从去年开始,阿里、京东等电商分别实施“千县万村”、“渠道下沉”战略,农业部门也开展了信息进村入户工作,探索农村信息化的可行之路。
  “我们做过测算,如果运营商在农村或乡镇布点,单店需要投资10万元。我们布点则是依托现有资源或渠道,寻找可合作的农资店、超市等,平均花费只在1万至1.5万元。”承担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的浙江公众信息公司总经理孙伟敏说,平台搭起来后,有意开拓农村市场的电信运营商、平台电商等都愿意和益农信息社合作,并根据销售额支付一定比例的返点。“这样一来,不靠政府投入,企业开拓了市场,农民得到实惠,多方共赢。”
  村级信息站的运营能力从哪里来?当然不能只靠财政的项目资金。农业部市场司司长张合成说,在确保政策、技术、市场行情等各类涉农部门服务资源上线的同时,要积极引入电信、金融、水电等公用事业单位和相关企业的服务资源,既创新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又为相关企业拓展农村市场创造良好条件。“只要符合标准,愿意在信息进村入户统一平台上运行,不管是谁建设的村级信息服务站,都可以经省级农业部门认定后加挂益农信息社的牌子。”张合成说。
  目前,我国城乡之间还存在较大的“数字鸿沟”。全国农村仍有5万多个行政村没有通宽带,拥有计算机的农村家庭不足30%,七成以上的农民没有利用互联网;去年农产品电商经营额超1000亿元,占农产品销售总额的3%左右,比社会消费品网络零售额占比低约7个百分点。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道亮说,农村电商的核心价值之一,是通过顾客数据和市场分析,去持续改造农业生产。因此,有关部门在制订农村电子商务规划的同时,更需要用“互联网+”的理念,同步实施包括农业生产、监管理念、营销方式等的变革。“信息进村入户的同时,推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深度融合。如果这些不跟上,那么所谓的农村电商化终将止于表面。”
  “要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为重点,抓好试点,组织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与电商平台对接,既把本村的优质农产品卖出去,也要让农民买到质优价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表示,要通过信息进村入户,最终将把全国60万个行政村连成一张大网,向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精准推送信息。
(摘自《经济日报》 乔金亮/文2015年5月20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