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新鲜出炉的《2014年度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表明,2014年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尤其是部分县(市、区)借助生态优势,后发赶超势头强劲。但从中我们也看到,我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发展不平衡,既有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也有发展速度的不平衡。
从发展水平来看,11个设区市中,排名第一的市与排名末位的市综合得分差距达到16.8分;82个县(市、区)中,高于全省平均分的有27个,排名第一的县与排名末位的县综合得分差距达31.65分。
从发展速度来看,11个设区市,年际增速在5%至10%之间的有7个,5%以下的有4个,其中排名第一的市(年际增速6.84%)与排名末位的市(年际增速0.28%)发展速度相差6.56个百分点;82个县(市、区)中,年际增速超过10%的有2个,处于5%至10%的有25个,5%以下的有42个,负增长的13个。
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平衡,发展水平和速度相对滞后的地方,是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短板,抓紧把这些短板补长,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我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当务之急。
推进全省农业现代化平衡发展,就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建设绿色农业强省的总要求,深刻认识新常态下“三农”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创新发展理念,加大扶持力度,努力开创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从省级层面来说,要继续推进“山海联动”协作工程,加大对淳安等26个县(市、区)的支持力度,促使其更坚定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优先扶持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真正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从市级层面来说,各设区市要认真分析市域内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相对滞后县(市、区)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对症下药,切实提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抓实抓好,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从产业发展角度来说,各地都要切实加快农业提质增效步伐,夯实农业现代化的坚实基础。要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为重点,全面实施农业“四换三名”工程,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尤其要补齐劳动生产率这块短板。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土地确权和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要大力培育多元化的经营主体,推动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努力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确保“餐桌上的安全”。要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一批农业全产业链,尤其要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和农村电子商务,积极推进农民转移就业,实现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