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浙江林业

苏醒的森林古道火红的森林人家

  泰顺地处浙南边陲,系国家级生态县、“中国廊桥之乡”、中国黄腹角雉之乡,县域面积1761.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6.8%,境内古道纵横交错。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以县城为中心,通往浙南与闽东八县的温州大道、桐山大道、景宁大道、平阳大道、寿宁大道、福安大道等六条驿道就已形成,之后通往全县各村庄的乡村道路也渐成网络。县域古道多始建于明清时期,少量建于唐宋,以卵石和不规则块石砌筑为主,如遇山涧或峡谷,则修建碇步或廊桥、石板桥以方便通行,沿途还留存有诸多茶亭、驿站等遗迹。现今,许多古道仍然基本保存完好。
  泰顺森林古道记载着唐宋明清以来泰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历史痕迹,随着社会的变革与现代交通的发展,古道长时间被遗弃。近年来,随着森林休闲旅游的发展,古道以其特有的旅游、健身等功能,又重新焕发生机。2013年,到泰顺境内步行观光森林古道人数达26万多人次,带动相关旅游产业收入达2000万元左右,显现出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优势。
  森林古道成为“森林人家”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人们走进森林、回归自然的愿望愈加迫切,而兼具休闲、健身、养生为一体的森林古道游,越发受到人们青睐。随着森林古道周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森林人家”也应运而生。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泰顺境内多条古道周边已建成风格各异、各具特色的“森林人家”。如“游千年古道、赏千年古树”的天关山古道岭北农家乐;“游红岩景区、摘高山珍果”的三滩岭古道唯金猕猴桃观光园;“赏十里红枫、游千亩竹海”的红枫古道霞枫农家乐;“体验畲乡文化、沐浴红岩瀑布”的筱条岭古道山里人家;还有状元岭古道边“探寻遗迹文化、感受田园风光”的大自然林业观光园等。全县30多家“森林人家”,年接待游客6万多人次,年旅游收入400多万元。
  森林古道成为连接自然、历史、人文节点的链条。泰顺县森林古道建设突出对沿途古树、古廊桥(古碇步)、古民居、古亭等“四古”遗迹的保护,重点做好修复或重建等工作,并且充分挖掘和发扬当地民俗文化,提升古道的生态文化价值。近年来,全县民间集资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修复和重建古廊桥18座,保护古民居9处,修复凉(古)亭30多个,重建碇步20多条。全县各地每年举办以“三月三”、“百家宴”、“二月二”、“禳神节”等不同主题的民俗文化节,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森林古道成为市民观光休闲、登山健身、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从2011年开始,泰顺县着手进行森林古道整修工作,整合体育、林业、旅游、交通等部门资金500多万元,民间集资600多万元,总计投资1100多万元,重点加强了天关山、状元岭、三滩岭、红枫古道、会甲溪、卢梨寨、下桥、南浦溪等13条森林古道的整修建设,累计修复古道总里程达101公里,建成市级森林生态科普基地一处、建设古道观景平台一处。通过对森林古道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促进了生态植被群落系统的恢复,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凸现了森林古道所具有的科普教育、文化传承、观光休闲等功能。
  泰顺县建设森林古道、“森林人家”的做法是:
  加强组织,开展普查。2013年2月,泰顺县政府成立县古道普查与整修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同时成立了古道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具体业务负责人。到去年,泰顺境内27条森林古道完成普查,总长度278公里,其中重点森林古道18条。
  规划引领,强化保护。2011年底,县政府编制完成2012—2014年为期三年的《泰顺县绿道网规划建设一期方案》,把森林古道纳入泰顺县森林绿道系统建设范畴,规划建设总长度为80公里,着重加强对13条森林古道的保护与利用。2014年1月,温州市政府将泰顺县18条重点森林古道纳入《温州市主要古道保护整修建设规划》。2014年8月,省林业厅组织编制《浙江省畲乡森林古道规划——文成、景宁、泰顺森林古道》,其中涉及泰顺县竹里乡和司前镇境内的长毛亭、小燕、竹里、石角坑、金坳岭等地总长为27.5公里的森林古道,上述古道的整修建设工程将在2016年底前完成。
  制定方案,推进整修。根据重点森林古道保存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古道开发的周边环境,泰顺县制定了相应的整修方案,采取不同的整修措施。一是利用原有农居房兴办“森林人家”,为市民提供游憩、餐饮、民宿等休闲场所;二是加强保护,新建公路必须绕开古道,不得开挖和填埋古道;三是古道路面修复须保持原有的材质和原貌,尽量避免浇筑水泥路面;四是古道两旁绿化采用乡土树种,通过抚育等措施培育景观森林;五是做好凉亭、桥梁、碇步、农房等遗迹建筑物的修复,尽量保持原有的风格和材质;六是在道路沿途设置路标和警示牌;七是对古道沿线的古树进行挂牌保护;八是定时做好道路两旁杂草清除和排水沟清障工作。
  多措并举,年久失修的古道得以修复,为泰顺休闲、生态游添姿增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