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两山”路上风光美

——丽水市莲都区发展生态精品农业纪事

  □本报记者 俞圣威
  生态优势如何转化成产业优势?绿水青山怎样成就金山银山?丽水市莲都区用发展生态精品农业的实践,对此作出了回答。
生态发力,高山蔬菜卖好价
  莲都区是我省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有“华东氧吧”、“浙江绿谷”之称,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为发展精品农业打下了良好基础。“发展生态精品农业不仅切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也是落实省委书记夏宝龙在省委专题研究丽水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丽水现代农业比例要加大’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还是我区构建生态经济体系的基础支撑。”莲都区农业局局长潘金发深谙“两山”之道。
  峰源乡是莲都区最偏远的乡镇,距离城区远,交通又不便。如今,那里的农民却做起了高山蔬菜的宅配生意,客户已达230多家,售价比市面上高出1倍多仍供不应求。
  2013年开始,峰源乡农民以丽水市农科院与莲都区政府签约共建峰源乡高山放心菜基地为契机,走上了发展生态精品农业的路子。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乡里的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976亩。目前,峰源乡高山蔬菜种植面积达7000亩,年产值约3500多万元。
  “茭白、四季豆、松花菜、番茄、茄子等是莲都高山蔬菜的主打品种,一般亩产值在7000元以上,最高的可达1.8万元。”丽水市农业局农作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周锦连说。
  莲都山好水也好。该区雅溪镇潘柏村的大鲵工厂化繁育与养殖产业化基地负责人王书才告诉记者,基地每天使用的1000多吨一级标准水,取自附近的雅一水库,取回后,基地对库水进行再次净化,确保大鲵生长在更洁净的水里。
  如今,已有3家养殖企业落户潘柏村,其中,浙江永强农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丽水分公司累计投资1.5亿元建设的娃娃鱼基地,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娃娃鱼驯养和繁殖基地之一。
  近两年来,莲都区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精品现代农业。高山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特色水果、生态畜禽等八大特色产业成为富民产业。形成了以白枇杷、处州白莲、皇菊、铁皮枫斛、娃娃鱼为主的“两白一黄一草一鱼”特色产业发展格局。此外,还创建了一批特色农业观光园,形成了以桃花、荷花、铁皮石斛花、皇菊花和白枇杷花为特色的“五彩莲都”。
品牌助力,特色产品销路广
  “今年,我们生产的茶叶每公斤售价涨了45元。”浙江梅峰茶业董事长梅献山高兴地对记者说。在当前高端茶叶价格平稳的情况下,这45元是如何来的呢?
  “3月29日,我们持续24年不使用化肥、农药的有机产品‘梅峰龙井’在丽水生态精品农产品网上展销会上首次亮相。”梅献山说,从1992年起,他们就开始从生态种植和品牌营销两大方面入手,着力开拓市场。公司在海拔800米、常年云雾缭绕的大姆山上从事生态种植,开发有机茶,并及时注册了商标,生产的有机茶先后获得全省茶叶评比第一名和全国首届农业博览会铜奖。 (下转第2版)
(紧接第1版)从1998年开始,每年大大小小的农博会、展销会,他们几乎是场场必到,从而扩大了品牌的知名度。
  “我们把实施品牌战略作为发展生态精品农业的重要支撑点,全面启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定和地方证明商标注册工作。”潘金发告诉记者,目前,该区已培育出山水椪柑、处州山茶油、百兴牌杏鲍菇等省名牌农产品6个,涌现了处州白莲、丽水香菇、丽水(山水)椪柑/瓯柑、丽水杨梅(碧湖杨梅)、丽水山茶油(处州)、丽水茶叶(莲都梅峰)等一批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时,积极融入“丽水山耕”公共品牌,并启动“养生莲都”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区里还通过各类农博会、农展会、农产品推介会、农超对接会等平台,销售和宣传当地的精品农产品。
  更让梅献山高兴的是,莲都区农产品销售的O2O(线下到线上)网络逐渐成型。“我们一方面加强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设,鼓励发展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直供配送等流通业态,另一方面以“线下”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农村集贸市场为主体,快速发展“线上”电商销售市场。”潘金发说,为此,他们组建了莲都区农村电子商务办公室和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完善了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推动当地精品农产品进驻淘宝中国丽水馆。鼓励引导更多农业经营主体、返乡大学毕业生和其他农村青年从事农村电子商务,推进更多农产品上线交易。
  梅献山说:“正是品牌化和电商化,才让茶叶价格逆势而上。”
科技添力,农业园区后劲足
  地处碧湖镇的莲都区现代农业园,3年共投入建设资金3.45亿元。“去年,现代农业园被确定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这并不是简单的农业开发,重要的是要将其打造成丽水现代农业建设的先行区、先进农业科技应用的示范区、循环农业的样板区和农业体制机制的创新区。”区农业局园区办负责人张敬斐说,“国字号”农业园的首批入驻者,正按照国家标准着力打造“农业工厂”,他们将成为带动莲都乃至丽水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集群。
  “根据国家标准,药用石斛的多糖含量必须达到25%,而我们的产品已达到61.2%。”“丽谷丽水”铁皮石斛种植基地负责人汤丽达告诉记者,“鲜条每公斤售价在900元以上仍供不应求。”
  参观完种植基地,记者换上防护服,经过消毒间来到石斛组培实验室,只见技术人员正拿着镊子,细致地往玻璃隔菌瓶里的培养基上扦插石斛幼枝。
  从恒温育苗到批量移栽,要经过6个月,尽管时间长,但此后100%的成活率和良品率,则是科技力量的体现。
  同样以科技取胜的,还有浙江丽水百兴菇业有限公司。作为首批入园的7家企业之一,百兴菇业的工厂化生产效率较传统种植技术提升200倍以上——叉车工把麦麸、木屑按比例倒进搅拌机后,灵巧的智能机械手就可以完全取代人工作业,完成装瓶、杀菌、接种、封盖、养菌等环节。采用这一工艺后,鲜菇的日产量达到6吨,且不受气候影响,实现全年生产。
  “国字号”农业园,为构建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大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农业企业而言,这一高规格平台也倒逼着自身提档升级。“所有生产过程都连接在一条长链上,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疏忽,这就需要建立并执行高标准、吸纳大量高科技人才。”张敬斐说,“到2016年,莲都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将随着园区的全面建成,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