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吉诏宏:中国“大包干”的“第一推手”

  作为点燃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把“星星之火”,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早已载入史册。时任凤阳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主任的吉诏宏不仅是小岗村“大包干”的“第一推手”,且正是他的支持,“大包干”的“星星之火”才越烧越旺,最终形成席卷全国的燎原之势。
(一)
  1978年2月,吉诏宏被任命为中共凤阳县委副书记、“革委会”主任(后来改称县长)。走马上任后,他时常听到干部们议论:凤阳人农闲逃荒要饭,是一个传统;他也多次接到周边县市的电报和电话,要求凤阳派人赶紧把“要饭花子”接回来,以免给社会主义抹黑,影响当地的治安……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为什么淮河岸边的凤阳,偏偏成了乞丐窝?
  经过走村进户深入调研,吉诏宏找到了答案。在一次会议上,他慷慨陈词:请问,谁家有吃有喝,愿意丢人现眼去乞讨?你们这些当干部的,端的是“铁饭碗”,吃的是“皇粮”,按月开工资,饱汉不知饿汉饥……要饭不能怪老百姓,应怪我们这些公仆。我们吃的、穿的、用的,哪一样不来自人民?我们却没本事让他们把生产搞好,把肚皮填饱,应该自责!一番话,入情入理,许多干部低下头,脸上火辣辣的。
  这年4月,吉诏宏来到梨园公社小岗大队,只见农田里人影稀少,干活的大都是老弱病残,出工不出力,壮劳力大多外出要饭去了;村庄里死气沉沉,榆树、柳树皮全被剥掉充饥,露出白花花的木质。许多家有锅无灶,有被无床,有井无桶。好多户缺门少窗,春风吹过黑洞洞的空门土窗,一张张“大口”发出的声音,就像饿汉的呻吟,让人毛骨悚然。
  陪同考察的公社书记介绍道:梨园公社是凤阳县最穷的公社,小岗大队又是梨园公社最穷的生产队。1959年到1961年,小岗大队饿死67人,6家绝户。现有18户,其中17户讨过饭,只有严金昌一家是个例外,因为他的自留地种了生姜、辣椒,自家的20来棵柿树硕果累累,加上又养了10头猪,一年收入好几百,全家9口人吃喝不愁。他家已被定为暴发户,生产队、大队、公社批斗了他好几场……
  吉诏宏把手一挥,马上制止道:“我看不能批斗严金昌。恰恰相反,应该发动其他17户向他学习,自己动手,早日解决温饱问题。”
  公社干部继续汇报说:小岗队破坏“一大二公”,前不久偷偷将土地分包到组,而且,这些生产组不是父子组,就是兄弟组,实际上是明组暗户,分田单干,简直无法无天。
  吉诏宏沉思了一会儿,明确指示:中央三令五申,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但小岗可能是穷怕饿急了。全县3616个生产队,不妨让他们试一试,干干看。一个小岗队无碍大局。
  后来,吉诏宏又多次到小岗打气鼓劲,面授机宜,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具体困难。
  由于得到县里领导的默许,小岗人胆子更大了。11月24日,他们一不做,二不休,18个户主在契约上按了红手印,将土地、农具、牲口等按人头分到各家,并承诺交足公粮和各种提留,队干部坐牢大家供养他们的子女成人……“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旗开得胜,当年就收获粮食13.3万斤,是过去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油料3.5万斤,是过去20年的总和;完成征购任务2万多斤,超额7倍多;人均年收入400多元,是上一年的18倍。
(二)
  小岗村冒尖后,凤阳城乡吵翻了天。1979年2月17日下午,凤阳县委召开常委会,专门讨论“大包干”的是与非。吉诏宏是赞成派的代表,“鼓与呼”最为积极。县委常委、老同事秦言永见状,扯了扯他的衣襟子,好心提醒:老吉啊,你可要注意呀,你我过去都碰过钉子!
  原来,1958年6月15日,吉诏宏曾被错划成右派,受尽屈辱,直到1961年6月14日才得到平反。3年磨难,让吉诏宏身心遭受严重创伤,但他没服软,而且棱角更加分明。因此,在1979年2月17日下午的凤阳县委常委会上,他对秦言永的提醒并未理睬,而是继续为“大包干”唱赞歌。最后,12名常委,9人赞成,2人反对,1人弃权。
  会议结束,为慎重起见,吉诏宏给地委书记王郁昭挂了电话。王书记说:省委书记万里就在滁县,明天去凤阳,你当面向他汇报。2月18日,在县委招待所会议室,吉诏宏一五一十地做了汇报:小岗“包产到户”,一年翻身见效,震惊了全县人民和广大基层干部,大家一致要求搞“大包干”试验。万里一边听,一边记。最后,吉诏宏请求道:“我们县委要求能批准我们试验两三年,总比讨饭好。”万里站起身来,语气果敢地说:“好,我今天就批准你们试试看!”
(三)
从此,“大包干”步入快车道,在凤阳迅速推开。1979年3月,全县包产到组的生产队已有2473个。
  “大包干”初见成效后好评如潮,多数宣传是实事求是的,少数领导却唱起了“高调”:“大包干”之后,逃荒要饭现象在凤阳已经绝迹。吉诏宏认为,过犹不及。肆意批评“大包干”不对,过头宣传也不妥。于是,他就在不同场合,对“胡吹风”提出批评。不久,“吉诏宏反对‘大包干’”的议论不胫而走,四处扩散。接着,他被安排去省委党校学习,借以反省。可是,学习一结束,爱认死理的吉诏宏回到凤阳,继续与“胡吹风”唱“对台戏”。地委的一位领导当面批评他:“你从党校学习回来的言行影响不好!”吉诏宏理直气壮地回答:“我心甘情愿做这样实事求是的人!”
  1980年4月30日,滁县地委作出决定,免去吉诏宏凤阳县委副书记、县长职务,调回地区科委担任副主任。从此,吉诏宏在“大包干”中的“第一推手”作用,再也无人提及,连《凤阳县志》等重要文献上都是空白。1983年,57岁的他就主动提交离休申请书,并被组织上批准。从此,吉诏宏不再参与世事纷争。
  (摘自《名人传记》 余音顾培成/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