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农家书屋“空壳化”调查

  作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项惠民工程,近年来农家书屋深入千村万乡,受到农民的欢迎。截至目前,我国已建设农家书屋60多万个,中央财政投入累计超过200亿元。
  然而,这件好事在一些地方却引来农民不少困惑:部分农家书屋配书脱离生产生活实际,让农民哭笑不得;有的农家书屋甚至唱起“空城计”,应付检查时,找人充当临时演员作读书状……农家书屋为何遭遇如此“尴尬”?如何让公共财政的钱花得不心疼?
  书屋闹笑话:北方介绍种甘蔗、旱地配发养鱼书
  记者走访多个农家书屋,发现这些书屋藏书都在1000册左右,涵盖了种植养殖、计算机、政经、文化等多领域。但来读书的人寥寥无几。而书屋之所以唱“空城计”,源头在于图书配备“任性”,一些书跟农民的阅读口味严重不相符,不能吸引农民的兴趣。
  河北省衡水市的农民多以种植西瓜为生,桃城区邓庄镇留仲村村民反映:“现在种瓜的技术更新到了‘中拱棚’,而书屋的书还在讲‘温室大棚’,知识太陈旧了。”
  河北省沧州市政协副主席何香久说,甘蔗多产于南方热带地区,他却在一个北方农家书屋内看到种甘蔗的书。
  宁夏海原县红羊乡某村农家书屋,书架上摆放着《无公害水稻安全生产手册》《大宗淡水鱼养殖技术200问》等书。而该村地处西海固山区,没有水源可供灌溉,村中还有30多户人家需要到几公里外买水吃,根本谈不上去养鱼。
  一些书屋里的图书都是崭新的。在衡水市桃城区邓庄镇大葛村的农家书屋内,音像资料有一个专柜,光盘很多都没有拆封。“现在大家流行上网,这些光盘内容也都过时了。”衡水市阜城县三里铺村村支书史家顺说。史家顺表示,村里的青壮年多数外出务工,留下的多是儿童、妇女和老人,希望多一些童话、营养健康类的书籍,“但书屋里此类书并不多。”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此前参加调研时说:“一个农家书屋里,《商务宴请赢在点菜》多达7册,而《深入浅出注册表及BIOS》竟有12册。配这样的书,农民用得上吗?”
  陈力说,大部分农家书屋都是由县级以上的新闻出版部门统一配送,一个地区之内,几乎所有农家书屋配送的图书都是一样的。由此造成图书同质化严重。
  据介绍,现在书屋中有些都是库存书。有专家指出,好书成本高,不排除农家书屋已成为推销滞销图书的渠道。
  3年无人借书 应付检查找“演员”
  除了图书配备问题,一些农家书屋管理粗放,开放不正常,群众借阅困难,造成书屋使用率低。
  衡水市桃城区邓庄镇留仲村农家书屋管理员杨佩华说,村里的图书室没有固定的开放时间,谁想看就找人来开门。在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新让村委会农家书屋内,借书记录显示,该农家书屋有3年没有人来借书了。“由于缺乏持续的服务保障,不少农家书屋建成后,不能正常开放。我们调研时发现,一些农家书屋为了应付检查,找人充当临时演员作读书状。”陈力说。
  近年来,虽然各级部门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依然贫瘠。老人们多聚集在屋外晒太阳,妇女们有些唱歌跳舞活动。一些基层干部表示,农家书屋形同虚设,农民甚至不知道有农家书屋。
  陈力认为,一些农家书屋已造成公共财政的重复投入与浪费。农家书屋与现有文化系统的县级公共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目标是一致的。各地正在推进的数字农家书屋建设,也与已有的文化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以及数字化推广工程存在资源建设与服务部门的高度重合。
  多听听农民的心声 钱要花在刀刃上
“不需要的书有一大堆,需要的书一本都没有。”有农民反映,希望有关部门采购时能到不同的村镇走一走了解下需求,他们想要多一些适应新形势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的书,多一些契合当前生活需求的书。“农民才是消费主体,要给予他们话语权。”何香久说,相关部门要主动了解农民群众的需求,不断更新和引进适合农民需要的书籍,使农家书屋成为广大农村群众获得精神食粮的好场所。
  长沙市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主任陈忞指出,要从长远考虑农家书屋的发展,把财政的钱用在刀刃上。农家书屋书籍招标采购过程要对外公开、透明,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农民代表参与到书籍招标采购的全过程中来。
  陈力建议,应统筹协调整合各种文化服务项目和惠民项目,实现互联互通,多搞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管好用好农家书屋。
(据人民网 白林 高博 肖玖阳/文 2015年4月24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