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现代农业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掠影

衢江区:守护生态屏障,铸就放心品牌

  •   □文/何刚国
      日前,衢江区被农业部列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衢州市首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衢江区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全区森林覆盖率达72.9%,是浙江的生态屏障。近年来,衢江区以实现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为目标,多措并举,创新机制,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居全省前列,家庭农场发展成为全国样本,先后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和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多次被评为全国、省粮食生产先进县。
      按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要求,衢江区将以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为主线,以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重点,积极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创建工作,努力打造设施装备优良、技术模式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管理服务高效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粮食生产功能区:走在全省前列
      衢江区是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试点县(市、区)之一,也是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县(市、区)。该区按照“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推行良制”的要求,扎实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建立“育秧工厂化、生产机械化、管理标准化、服务全程化、运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积极实施水稻产业提升和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在全旺、莲花两个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各建设了一个集“农技培训中心、育秧中心、稻谷烘干中心、农机维修中心、农资供应中心”于一体的“五化”服务中心,保障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五年来,全区共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73个,面积8.05万亩,其中莲花镇东湖畈和全旺镇全旺畈通过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验收,面积3370亩,并被评为浙江省示范性粮食生产功能区。2008-2011年,该区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2012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目前,衢江区正引进工商资本,将建设粮油作物育繁推一体化项目,打造万亩放心米基地。
    现代农业园区:跨入国家级行列
      作为农业生产大县,衢江区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全区现有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点27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3个、主导产业示范区7个、特色农业精品园17个。位于莲花镇的现代农业综合区于2012年底在全省欠发达地区中率先通过省级验收,成为省级标杆性现代农业园区之一,为全省欠发达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样板。去年底,以莲花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的“盛世莲花”国家4A级景区通过省级景观质量评估,即将成为4A级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
      今年1月,衢江区被农业部列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衢州市首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按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要求,衢江区将围绕粮食、蔬菜、生猪、水果、茶叶五大优势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力争到2018年,建成1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5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区、100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区、10万亩优质水果示范区、1万亩生态绿茶展示区、10万亩耕地质量提升区,引领浙西、示范全国。据悉,今年下半年,全省第六次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将在衢江区召开。
    放心农业:成为全省样板
      围绕建设“两美”浙江,衢江区把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手段,以“吃得放心、吃得开心”为目标,大力发展“放心农业”,从发展家庭农场到创建农产品质量“八大体系”,再到特色农业品牌建设,全区“放心农业”发展已形成“1+8”的发展体系。至今,全区21个乡镇建立了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室,并免费对公众开放;45家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二维码追溯管理。“吃得放心、吃得开心”已成为衢江农产品的一块金字招牌,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2015年,浙沪苏三省(市)农科院与衢江区开展农业科技战略协作对接,推进“放心农业”走向更广阔舞台,合力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休闲观光:引领农业转型升级
      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中,该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支持家庭农场拓市场、做品牌,鼓励“新农人”、大学生投身农业,创业创新。全区先后创建了九九玫瑰园、老爸果园等各具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点。这些观光园区每年举办玫瑰节、蔬果采摘节、“快乐农家”擂台赛等节庆活动,在全省率先开通家庭农场周末免费直通车,打造“开放型田园超市”,打响旅游品牌,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去年,全区家庭农场年销售各类农产品3.5万吨,销售额达1.6亿元,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带动周边2000多农户增收6000多万元。据统计,目前,全区现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达186多家,其中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园区有6家,联结从业人数约2.6万人。
    生态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衢江区树立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突出生态循环利用,重视引进先进的生态型生产企业。近年来,该区先后引进葆丰生态农业、宁莲畜牧业等生态循环农业企业,并建成全省首家秸秆有机肥加工厂和全省首套规模最大的沼液浓缩处理设备,实现了秸秆资源化利用、禽畜粪便循环化利用和无害化排放。目前,葆丰公司年处理秸秆5000余吨、禽畜粪便2000余吨,年产值达400余万元;宁莲畜牧业公司日处理沼液100吨,可消纳10万头生猪的排泄物,其中15%的排泄物可转化为沼肥,或深加工制成配方肥等,实现资源化利用;85%的排泄物经生态化处理后,转化成浓缩液,并实现无害化排放,目前,该公司已成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
      衢江区还建立农业废弃包装物无害化处理机制,创建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理中心,配置专用运输车辆等设备,回收处置废弃农药包装,有效解决农田白色污染问题。目前,全区已建成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转运保管中心1个、乡镇集中储存点11个、回收点90个。去年,全区回收废弃包装物65万只(瓶、袋),植保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的废弃包装物回收率达9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杜泽镇万亩水生蔬菜示范区实施整建制统防统治病虫害,采取茭鸭(鱼)共育及茭白秸秆还田、秸秆代料栽培食用菌、秸秆制作工艺品等秸秆综合利用循环模式,实现了茭农、菇农、生态环境三者的共赢。
      去年,衢江区被确定为全省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试点县(市、区),同时被列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创建单位。如今,全区已构建起“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发展格局。
    农作制度创新:亩产千斤粮万元钱
      创新农作制度,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是衢江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又一重点。近年来,衢江区积极探索先进农作制度,先后推广“菜稻结合、水旱轮作”,“全年多茬、高效设施”,“种养套养、生态循环”等先进种植模式,助力园区建设。
      位于全旺镇省级农业园区内的傅孔明家庭农场,从最早单纯养甲鱼,到稻鳖轮作,再到如今的稻鳖共生,走出了一条“养鳖、稳粮、提质、增效、生态”的现代农业新路子。水稻生长吸收了甲鱼养殖过程产生的排泄物,而甲鱼又能有效防治水稻病虫草害的发生,“稻鳖共生”实现了生态和谐,并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据测算,1亩稻田投放鳖苗220只,每只重150—200克,一年后即可长到重400—450克,按85%成活率计算,亩产甲鱼80公斤,按每公斤300元计算,亩产值2.4万元,扣除鳖苗、饲料等饲养成本,亩纯收入可达1.2万元,同时还可收获500公斤左右稻谷,实现了亩产“百斤鳖、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
    社会化服务体系:让农民增收有保障
      衢江区是全国基层农技改革与建设试点县,利用这一契机,该区建立并完善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制度,并将农技推广体系向村级延伸。目前,全区已建立以首席专家为龙头、农技指导员为骨干、责任农技员为基础、社会化推广人员为补充的四级联动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在农技推广制度的带动下,该区每年开展农业保供增收“双百”服务活动,组织农技人员开展“五送”活动,大力推广应用高产优质新品种、先进适用技术,扩大良种覆盖面,做到政策宣传到位、科技服务到位、典型示范到位、物资储备到位、农资监管到位;同时,广泛开展粮食高产示范活动,每个功能区确定一个中心示范方,明确专人负责指导,努力提高示范方产量。今年,投资918万元、建筑面积达2507平方米的园区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即将落成,届时将进一步提升农业园区的服务水平。
    现代农业园区公共服务中心效果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