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春风吹皱一池碧水

——绍兴市农科院机制改革带来新气象

  □本报记者 陈小平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春天,对绍兴市农科院的科技人员来说,有着与往年不一样的意义,随着院里实施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他们将可直接分享科研成果转化后带来的收益。“现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被新机制激发出来了,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超出预想。”说起科技人员的变化,绍兴市农科院院长戴余有一脸兴奋。
新改革冲破机制束缚
  绍兴市农科院是隶属绍兴市农业局管理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虽说没有非常雄厚的科研实力,但颇具特色。该院选育的“绍糯9714”已连续多年入选全省常规晚粳(糯)主导品种,选育的“绍粳18”2014年曾创下我省单季常规晚粳稻高产吉尼斯纪录,入选2015年全省农作物区域性主导品种。此外,该院的南瓜、瓠瓜、丝瓜育种在省内也有较高地位,由该院选育的“科栗1号”南瓜、“越蒲2号”瓠瓜均入选今年全省蔬菜主导品种,尤其是吊瓜种传病毒脱毒、新品种选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为此,浙江瓜菜种业博览会已连续3年将该院作为大会分中心之一,主展葫芦科作物品种。
  2014年以前,该院科研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其他事业单位人员基本一致,说是实行了绩效工资,其实差距不大,很难体现绩效考核,总体还是吃着大锅饭。院里即使有科研成果转化创收,与相关科研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也十分有限。“以前,科研人员的工作局限在争取项目、完成项目上,项目做完了,通过验收了,论文出来了,事情也就结束了。至于这个项目完成后产生了多大的社会效益,科研人员很少关心。尽管以前院里每年研究的项目有二三十个,但有多少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我们没去统计。”戴余有说。
  机制的束缚,让这家本该充满活力的农业科研机构,和不少基层科研院所一样宁静,就这么按部就班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吃不饱,也饿不着。
  2012年5月,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其中关于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政策,让绍兴市农科院看到了改变现状的希望。
  2014年10月,绍兴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市农科院实行深化体制改革鼓励科研创新的批复》。该文件明确,同意将市农科院科研成果转化取得的收入用于农科院事业发展和科研人员奖励,其中50%用于科研人员奖励;允许科研人员以项目合作、派驻企业、知识产权和技术入股等形式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允许科技人员派驻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与专业大户合作,允许创办农业科技型企业。政策试行期为3年。
  这份仅有两页纸的文件,明确了科研人员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之间的利益关系,仿佛一缕春风,吹开了科研人员的心扉,加快科技创新和推动成果转化的动力瞬间启动、加速,由此拉开了这家基层农业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的大幕。
新机制带来可喜变化
  尽管正式实施新机制的时间不过半年,绍兴市农科院还拿不出可以彰显变化的系统数据,但变化确确实实已经发生。“今年我们首次与绍兴市舜达种业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开展紧密型合作,所里的科研人员为该公司的种子推广提供全程技术支持,对方给我们一定的技术合作费。‘绍粳18’品种去年推广大约10万公斤,今年储备了30万公斤,还供不应求。为繁育原种,所里的科研人员去年在海南基地呆了50多天,今年春节过后又早早到那里去了。”作为绍兴市农科院对外合作的拳头项目之一,该院糯稻研究所所长王志祥对完成这个项目信心满满。“我们的‘越蒌2号’吊瓜品种去年刚通过了省品审委的审定,今年推广面积超过2500亩,组培苗全部由我们提供。我们想今年先看看效果,明年再扩大规模,所以有意识地控制了种苗输出。”对于首次将这个具有突破性技术的吊瓜新品种用于规模生产,主导该品种选育的绍兴市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郑琪如是说。“今年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多次到合作单位浙江勿忘农种业有限公司,商议如何进一步加强合作,加快南瓜、丝瓜等种子的推广力度。前阵子,我们还在柯桥区的一个南瓜种植大户基地里召开了现场观摩会,邀请周边的种植大户前来参观,向他们推介南瓜新品种,这种活动我们已经多年没有组织了。”该院蔬菜研究所所长许小江坦言,看着今年其他所有很多新动作,他压力不小,“如果年底大家的成果转化数字很好,我们不好,会很难堪的。现在所里的科技人员育种、下田头的积极性都很高,生怕落在别人后面”。
  该院办公室副主任黄岳夫告诉记者,有时候科技人员要到基地去,院里车子安排不过来,他们就开着私家车去,精神面貌的确与以往大不一样,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提高了。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新气象推动良性循环
  与经济利益联动,有效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在戴余有看来,新机制给他们带来的触动,远不止表面上的这些变化。“一项技术,只有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才能产生价值,才有可能形成利益回报。这就要求我们的科研要与生产实践紧密挂钩,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而这种对接,坐在办公室里写写项目文案,在实验室里做做数据分析是实现不了的,必须到生产一线去。现在,所里的科研人员都积极深入企业和基地,市场需要什么品种、什么技术,我们就朝哪个方向去育种、去研究。”戴余有说。
  利益激励的另一大作用,就是加速了该院科技成果服务产业发展的转化应用过程。“‘越蒌2号’从2007年开始研发,到2012年区试已经比较成熟了,但直到去年才加速了商品化过程。”郑琪说,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得益多的是农民,以吊瓜新品种为例,经测算,每推广1亩,院里的收益在100元左右,而农民的收益至少在3000元以上。
  戴余有说,将成果转化收益中的一部分奖励相关科研人员,实际上是对科研付出的肯定,既是物质回报,更是精神回报。“对我们这类小科研机构来说,光靠一点工资是很难留住人才的,必须要让他们看到知识的价值,从自己的付出中获得合理的回报,才能让科研人员守得住寂寞。有人才有成果,有成果才有科研机构长久的发展,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显然,这种变革在戴余有的眼里,不仅关乎发展,更关乎生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