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七色土

大山深处的菇寮

  □大地风情 项水龙/文
  清新而又婉约的四月,山峦叠翠,碧水长流,处处芳菲浸染。听说龙泉大赛村的山上有个菇寮,我将信将疑,迫不及待想去看看这个曾经熟悉的稀罕建筑。
  周六的那天中午,我和爱人早早吃过午饭驱车来到了兰巨乡大赛村,按事先打听好的线路,我们先是跨过了一条清澈的小溪,然后穿过一段尚未开通的马路,沿着那条枝叶相掩,绿草如茵的林荫小道,大约走了三十多分钟终于看到了久违了的菇寮。
  菇寮的四周用土墙垒得严严实实,长约8米,宽约5米,高约3米,除了一扇双开的门,没有窗户,顶端盖着厚厚的茅草,从外观上看与我印象中的菇寮没有两样,只是如今寮里也用上了电灯,添置了一些现代的设施。可遗憾的是,由于已过了香菇的采摘季节,主人不在,我无法进入寮内一睹为快。情急之下,只好把随身携带的手机伸进门缝拍了几张寮内的照片。
  说起菇寮,多数人可能比较陌生,别说是见过,就连听都不一定听说过。菇寮不同于人们在郊外见到的香菇大棚,它是龙泉、庆元、景宁的菇民在山上用树木和茅草搭建而成用于存放香菇,饮食起居的寮子。
  龙泉是香菇的发源地,是典型的菇区。上世纪80年代前,每年都有数千菇民背井离乡前往江西、安徽、福建等十多个省市种香菇。每到10月,菇民们收完庄稼就开始陆续离开家乡前往外地,开始长达半年的菇山生活,直到次年清明节才能回来。
  30年前,受单位委派,我曾两次随菇民外出,带着好奇,带着为菇民办点事的美好愿望。那时,我和同事们每天奔波于当地政府部门和菇寮之间,在寮里吃过饭,住过夜。记忆中的菇寮已经有点模糊,有点遥远,可寮里的饭菜、寮里的米汤以及寮里那堆不灭的篝火至今仍记忆犹新。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菇寮在龙泉附近的山上是唯一的一个,无论是功能还是外观造型完全沿袭了传统的搭建模式。因为在山上采用的是古老的做菇技艺,长出的香菇色泽、味道自然与大棚里的香菇完全不同。这是后来从寮主人吴元康那里了解到的。他说,寮是2011年建的,建寮的目的主要是想为传承1800多年的香菇文化尽点责,使之不至于失传。为在龙泉建这个菇寮,吴师傅先后投入了40余万元资金,付出了不少心血。可喜的是,近两年每年都能采摘到两三百斤干菇和数千斤鲜菇。由于山上环境好,在大自然中长出的香菇味道特别醇厚,即使价格比大棚里的香菇贵了好几倍仍供不应求。今年,吴师傅还租了30多亩地用来种植水果,稻谷,放养田鱼,并特地安排岳父岳母在寮里长期蹲守,好让那些慕名而来的客人有个接应。
  我虽算不上是菇民,但由于工作的关系和吴师傅有过一段共同的经历。那天,我们聊了很多关于香菇的话题,我们还约好,等到今冬长香菇的时候,我定会再去他的菇寮,去看看山上长出的香菇,尝尝香菇的原本味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