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现代农业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掠影

秀洲区:打造江南水乡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

  •   □文 周晗 张丽娟
      “嘉禾熟,天下足”。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的嘉兴市秀洲区,近年来通过优化空间发展布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态化发展,全面提升层次,打造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近年来,秀洲区先后荣获“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中国青鱼之乡”、“浙江蜜梨之乡”、“浙江莲藕之乡”、“浙江省百万亩养殖塘建设工程先进区”等称号,为我省发展现代农业作出了榜样。
      今年1月,嘉兴市秀洲区整县制被农业部列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美丽江南水乡,活力现代农业
      按照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要求,秀洲区以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主平台,加快农业要素集聚和转型发展,至今全区形成了粮油、畜禽、林果、蚕桑、水产、瓜菜等六大主导产业,初展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现代农业风采。
      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全区已形成了“南中北”三大片:南片建成以瓜菜(甜薯)、水果、禽养、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为主的2万亩现代设施农业功能区,其中,设施蔬菜种植基地6000亩、蜜梨1万亩、桑木耳60万棒、套养套种1万亩;中片建成以林果花卉、粮油高产、农牧结合等特色产业为主的3万亩生态循环农业功能区,种植特色小水果5000亩、花卉苗木1万亩、粮油高产(农牧结合)1.5万亩;北片建成以现代渔业、湿地种植业、种养结合等特色产业为主的5万亩湿地农业功能区,建有名特优水产养殖面积3万亩、水生蔬菜种植和种养结合基地2.2万亩。
      生产方式更趋现代化。通过标准农田、中低产田改造、节水灌溉、土壤改良等工程建设,大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全区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比达45.5%,农田有效灌溉率、旱涝保收率均达到85%以上,有林网农田面积33.9万亩。设施农业水平明显提升,设施农业面积(大棚)达2.9万亩,设施栽培面积达4.15万亩。社会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区土地流转率达59.71%,居嘉兴市首位。农机化水平达74.3%,镇级社会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并成功创建省级社会化服务示范区。
      经营方式更趋产业化。该区合理规划“两区”建设,初步形成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的经营体系。全区累计投入“两区”建设资金达7.93亿元,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1.44万亩,形成“南中北”三大综合园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个,面积2.48万亩,主导产业示范区1个,面积3275亩,特色农业精品园8个,面积3219亩。农业主体规模不断壮大,累计培育市级以上示范性专业合作社17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2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0家,家庭农场164家。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全区累计创建无公害农产品143个,绿色食品33个,省著名商标4个,省名牌产品4个,省名牌农产品6个,地理标志4个。
      发展理念更具时代性。全区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生态高效型转变,更加注重生态效应,积极创新农作制度,积极推广10余种科学种养模式。生态循环利用农业资源,开展农牧对接和秸秆综合利用,建立病死畜禽处理工厂3个,副产品全部用作有机肥;推广生态养殖模式,水产健康养殖达3.96万亩。同时,加快建设农产品生产标准基地,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累计创建省级标准化基地7个,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99.5%。大力培育加工型、销售型农业企业,逐步推进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养生农业、景观农业等多元化农业发展,促进生产业态从一产向二、三产联动发展转型。目前,已培育加工型、销售型农业企业31家,建立休闲观光基地15个,农家乐44个。
    五大创新举措,助力“两区”建设
      科学规划,引领发展。围绕“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要求,秀洲区着力打造以设施精品农业、湖群湿地农业、特色乡土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为核心内容的江南水乡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年建设、滚动发展的原则,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科学编制“两区”建设规划,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新农村建设、城乡建设和“十二五”都市型农业等规划相衔接,确保“两区”建设与城镇建设、一产与二、三产融合发展。全区建设千亩以上粮食生产示范功能区20个,建成连片100亩功能区面积20万亩;建设“3820”
    (现代农业综合园3个、现代农业特色示范园8个、现代农业精品示范园20个)的现代农业园区格局、总面积约10万亩,通过提升农业主导产业,夯实“两区”建设基础。粮油生产突出高产创建和效益提高,畜牧业突出控制总量、调优结构和品质,渔业突出设施条件改善和品种技术推广,蚕桑突出综合开发,林果突出增收和生态功能,瓜菜突出设施化、规模化和湿地种植,精品农业突出抓好品种、品质、品牌3个环节,推动农业产业布局优化、规模集聚、产业融合、功能拓展。
      上下联动,增强动力。该区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两区”建设领导小组,同时成立南、中、北3个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建设推进协调小组,建立部门联系制度,强化考核督查,细化相关考核指标。每季度召开例会交流建设进度,不定期开展督查,推动“两区”建设。同时,坚持点面结合,典型引导、示范带动,确保建设一个、示范一片、带动一方;通过召开现场会形式,总结交流先进经验,加强技术模式、运行管理模式等交流和推广,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平台,加强创建典型宣传,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
      整合资源,强化保障。该区出台政策,加大财政投入,整合省、市、区农业项目资金,统筹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累计投入1.56亿元;完善政府引导和政策激励平台,拓展投资渠道,引导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通过举办现代农业投资说明会、农业项目推介会等形式,强化农业招商引资,支持“两区”建设;加强项目整合,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计划、有重点优选扶持一批项目、储备一批项目,率先在全市建立起项目准入机制,出台《农业产业项目准入评估实施办法(试行)》,分类指导产业发展,至今已受理项目18个,准入12个。通过项目扶持,累计投入资金7.93亿元。
      优化服务,加快步伐。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中,秀洲区强化科技服务,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建立“三位一体”农技推广制度,从规划布局着手,加强农作制度创新,重视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效种植模式的推广与应用,如南部园区美之奥种业引进种业引繁推一体化项目,新塍园区信乐果业基地采用先进技术种植优质葡萄,亩纯收入达3万余元,北部湿地园区则重点推广水生作物种养结合模式;结合“两新”工程的建设,探索建立信息中介组织,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建立“展示配送+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流通模式,加快“农超”对接,引导主体开展电子商务和农业物联网等销售形式,逐步形成外联市场、内联农户基地的营销网络。按照“合理确定用地规模和布局,有序安排用地”的原则,加强要素服务,2011年至今,共为26家农业经营组织落实设施农用地50.27亩。建立健全区级农信担保机制,2009年5月至今,帮助135家农业经营组织提供担保融资329笔,获得信贷资金1.3亿;加强农业职业培训和素质教育,“十二五”期间共培训农村实用人才4250人,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库8417人,争取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77人次。
      规范引导,增强辐射。实行标准化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园区内,全面落实农产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生产环节监控手段,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提升农业服务能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入社(带动)农户4.4万户,占总农户数的62%;以农机合作社为骨干,在全区范围内规划建设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农机维修中心等,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2014年,全区机械化种植面积3.9万亩,统防统治7.82万亩。推广生态循环模式,促进生产清洁化。在全市率先开展龙头企业清洁化生产试点,创建清洁化生产企业16家;推广“瓜稻轮作”、“桑枝条-黑木耳—水稻”、“大田+奶牛”、“猪-沼-作物”、“藕(菱)鱼共生”等10多种生态循环利用模式,治理生猪存栏50头以上的养殖场694户、珍珠退养1万亩,推广秸秆还田11万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5万亩,年使用商品有机肥、配方肥6800吨,大大促进了“两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