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浙江气象

气象指数险,让农户更安心

浙江推出政策性农险新险种

  □通讯员 汪玲玲 孙颖 本报记者 葛勇进“春茶最怕冻,投了茶叶低温气象指数险,以后种茶就有了新保障。”当收到保险公司发来的理赔短信后,新昌茶农石碧鹏特别开心。由于3月初的一场低温雨雪天气影响,茶叶低温气象指数达到了茶叶受冻标准,新昌县巧英雪溪茶场的茶农们因此得到了3.22万元赔偿款,尝到了气象指数保险的甜头。
  据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协调小组有关负责人介绍,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是全国第一个采用天气指数对茶叶产业进行风险管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该险种将日最低气温对茶叶损害指数化,每个指数对应茶叶产量和损益。保险合同约定,以指数为基础,当气温降至一定程度且对茶叶造成一定影响时,由保险公司给予赔偿。这意味着茶农在气温过低时受到的损失,可以通过保险获得相应补偿。去年8月以来,浙江在湖州、绍兴等地市率先启动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试点。
怕冻的春茶有了保险
  茶叶是我省农业特色产业之一,主产地遍布杭州、绍兴、安吉等地。每年2月下旬到4月是春茶采摘最重要的阶段。可是春茶怕冻,春茶生产“大灾三六九,小灾年年有”,低温霜冻(俗称“倒春寒”)容易导致茶园受灾、茶农减产减收。尤其近年来,“倒春寒”的异常天气给茶农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茶农普遍渴求有茶叶保险为他们保驾护航,转移自然灾害风险、降低经济损失。
  为了增强茶农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减轻损失,同时解决茶叶保险定损理赔难题,浙江气象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农保企业携手,推出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采用天气指数对茶叶产业进行风险管控。据省气候中心吴利红高工介绍,该险种将日最低气温对茶叶的损害指数化,每个指数对应茶叶产量和损益,针对一定规模种植面积的茶园,在每年2月21日-4月20日期间,茶园遭遇低温冻害天气过程,以气象部门各乡镇区域自动气象站提供的日最低温度指标,对应霜冻指数作为触发理赔依据,不需茶农报案即启动理赔程序,由保险公司实施承保、理赔服务工作,帮助茶农减少损失。
科技支撑新险种落地
  茶叶低温气象指数险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新险种。气象指数如何设定?对此,浙江省及各地(市)气象部门组织骨干力量,加强气象指数保险研发和应用,建设气象为农业保险服务的技术体系,为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试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据参与研发的新昌气象局娄伟平博士介绍,为确保农户利益和保险科学、可持续运行,农险项目组研究分析了几十年来气候变化对各茶树品种的开采期、采摘期、霜冻风险、春季茶叶生产经济产出的影响,以及茶叶气象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和演变趋势等,对倒春寒、霜冻、春季连阴雨等天气过程进行了风险评估,按照霜冻指数级别,建立了冻害损失与赔付评估模型,判定冻害标准和灾害程度及可能减产率,确保试点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为提高理赔定损时效,降低理赔成本,浙江省气候中心研发成功“浙江省茶叶低温气象保险指数业务平台”,目前已投入运行。该平台涵盖了理赔测站合理选择、中尺度站评估及资料审核、理赔周期计算、理赔资料自动输出等一体化功能,大大方便茶农理赔。
水稻、柑橘、蔬菜也将“步后尘”
  据了解,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今年在绍兴、安吉率先开展试点。
  绍兴试点主要针对连片种植面积30亩(含)以上,且树龄3年以上的茶园,根据茶叶开采期的差异,分为三大类保险品种,茶农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投保。此次试点,省、市两级财政给予较大的保费补贴力度,承担70%的保费,茶农只需承担30%的保费。在保险期限内,茶园遭遇低温冻害天气,日最低气温降至0℃(含)以下,不需茶农报案即启动理赔程序。保险金额确定为每亩1500元,即茶园受损时每亩最多可获得1500元赔偿,基本能够起到灾后经济补偿、恢复生产及减灾减损的作用。
  安吉试点主要对连片种植面积在50亩(含)以上的白茶园,保险金额确定为每亩2000元,即茶园受损时每亩最多可获得2000元赔偿。在保险期间内,保险合同约定气象观测站实测日最低气温在0.5℃(含)以下,视为保险事故发生,启动理赔程序。
  目前,茶叶气象指数保险试点工作已惠及绍兴、安吉3万余亩茶园,近400家茶叶生产主体。在今年2月21日至3月15日期间,仅新昌一地,就有14户茶农获得理赔,总赔款78946元,赔付率达45.3%。
  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协调小组工作人员表示,开展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在国内尚属首次。据悉,浙江省气象局还将对水稻、柑橘、蔬菜等农作物开展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设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浙江农民将会更多告别“靠天吃饭”的无奈,应对天灾更有“底气”。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