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中有的是动监机构的“官方兽医”,负责生猪的屠宰检疫工作;有的是屠宰公司的检检人员,负责肉品品质检验工作,每天至少要对1700多头待宰生猪进行检疫和检验,确保上到餐桌的是“放心肉”。笔者近日来到温州市现代集团温州菜篮子肉类联合屠宰有限公司,体验猪肉检疫检验人员守护食品安全的日与夜。
生猪进场
先查证,水淋后看猪耳猪蹄
近日,温州市鹿城区藤桥镇外垟村,从福建莆田开来的大货车陆续进场,这些车上拉着一头头活猪。邵碧武是一名检疫员,他身穿白色工作服,准备对这批待宰生猪进行检疫。
生猪要进场,货主提供的这些“证件”缺一不可——入场屠宰生猪要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省外调入生猪还须有“调入动物和动物产品备案单”。
邵碧武说,屠宰场每天至少要屠宰1700头生猪,才能满足市区居民的需要,因此,生猪屠宰检疫检验的任务很繁重。
说话间,他们把生猪赶入待检栏,再逐头用水淋浇观察生猪临床健康状况,“有些猪病,耳朵或者猪蹄有些地方会发紫”。另外,他们还要观察猪的粪便,一般病猪臀部会粘粪便。在生猪临床检查健康检查未见异常的基础上,按规定公司检验人员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对生猪进行瘦肉精抽样检测,监管部门还要监督抽检。进行瘦肉精检测,首先要去接猪尿。邵碧武拿着一个特制的类似大勺子的工具,进入猪栏。怎么知道哪头猪要排尿?邵碧武说,生猪小便一般会持续三四秒,所以做这项工作,要眼明手快。“如果看见一头猪开始小便,就要马上把猪群分开,挤过去接,要是晚了,就得在猪圈里再等了。”
笔者拿着大勺子进入猪栏,尝试进行这项工作,只见猪一头头挤过来。“小心,不要被拱倒了,它们轻的两三百斤,重的有四五百斤呢。”邵碧武说,好几名员工曾被生猪踩骨裂,有的脚趾骨都被踩断。
准备屠宰
屠宰前猪静养6小时
接到尿样后,工作人员会用小试管取一部分,并对这头猪做上记号。他们会带着试管来到快速检测瘦肉精的化验室。如果检测结果没有异常,这批生猪就可以过磅称重,然后进入待宰栏“静养”。“除非都健康,否则要按检查结果进行分栏,可疑的猪进入隔离栏,伤残猪要马上送急宰间处理,发现烈性传染病得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邵碧武说。
一般情况下生猪要进行6小时的“静养”,工作人员会做好登记手续。“不允许生猪直接进场屠宰,静养是必须严格执行的程序。”温州菜篮子肉类联合屠宰有限公司经理朱爱国说,即使进入待宰间的生猪,检验员要进行“静、动、饮水”的观察,检查有无病猪漏检等。“我们每年仅做瘦肉精检测的费用都要达上百万元。”
开始屠宰
平均一分钟宰一头
屠宰公司一般都是在晚上进行生猪宰杀。
晚上9点左右,140多名工人和检验检疫人员会在各自的岗位准备就绪,“静养”了6个小时的1700多头生猪进入屠宰流水线。在屠宰车间里,屠宰过程遵循宰杀、猪肉、内脏“三不落地”规则。
温州菜篮子肉类联合屠宰有限公司副经理陈国阼说,这两条现代化流水线同时开工可以在一小时内宰杀处理720头生猪,平均一分钟屠宰一头生猪,每名工人对每头猪的操作时间不到5秒钟。
从生猪屠宰后进行第一次去毛开始,第二关的检验检疫工作就已经开始。动物卫生监督所检疫人员进行同步屠宰检疫,而屠宰公司肉品品质检验员进行肉品品质检验。
一头头生猪被逐个编号后,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动物卫生监督分所检疫人员郑荣光打开生猪脖子说,这是进行下颌淋巴结检查,主要是用刀将淋巴结切开,检查是否有脓血等病变。
除了淋巴结,还要进行旋毛虫(一种可以人畜共患的寄生虫)检查,如果含有旋毛虫的猪肉流入市场,就会有严重的安全隐患,比如该幼虫会侵及人类心脏及中枢神经系统,可引发心律失常、心包炎、抽搐和昏迷等严重症状。
郑荣光取出一小块鸡蛋大小的膈脚拿到检验室。他先剪开肌膜查看,然后把肌肉剪开,取出一小部分压片放到显微镜下查看,如发现旋毛虫,就要找到那头生猪复检,如果确认后,这头猪会被紧急无害化销毁。
在检验中,一头身上被多处划破的猪引起注意。只见这头猪身上盖了很多三角形的蓝色印章。检验人员说,这头猪在运输过程中,腿被其他猪踩断,皮肤充血,虽然整体没有疾病,但肉质品相不好看,他们选择对其进行高温处理。“如果上面有很多小正方形的蓝色印章,那么那头猪是要进行紧急无毒销毁的。”
“去年,我们销毁不合格的生猪1886头。”屠宰公司车间主任杨寿星这样说。
进入市场
给合格猪肉盖章
检疫合格后,动物卫生监督分所工作人员会在猪身上盖一条一米多长的长方形印章带,菜篮子公司肉品检验工作人员也会在猪后腿上盖一个圆形印章,并出具电子票据。只有同时有两个印章的生猪才是安全合格的猪肉。
第二天凌晨,1700多头生猪全部完成屠宰和检验检疫。猪肉将分批装上货车送往市区菜篮子批发市场。这些生猪从活着被倒挂上流水线、到屠宰、到装车都不会落地,防止被地面物品污染。
这些生猪肉进入批发市场后,工作人员还要对证章标志进行核查,确保入场交易的猪肉证章标志完整。
王雄涛/文 姚卡/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