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多年前,煤炭和石油的发现与利用使人类逐渐告别了传统的农耕时代,进入了工业文明。大量化石能源的使用在给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峻的气候问题。
2013年,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近百年来全球大气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浓度持续增高,已达有人类历史以来最高值,全球地表温度在1880-2012年期间提高了0.85℃,温度升高与温室气体排放密切关联。值得注意的是:这个“0.85℃增暖值”,它是近百年全球陆地和海洋的温度上升平均值,绝不能与某个区域(省区或市区)年与年的温度差异相提并论。
然而,仅仅这个0.85℃的升温,已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了重大灾难,诸如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珍稀物种消失等等。众多证据也表明:以气候变暖为主特征的气候变化导致高温热浪、强降雨等极端事件,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它们的发生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均出现了显著变化。
也许看起来这些事件离我们太遥远,或许是因进程过于缓慢,我们难以体会,只是像看电影或是听故事那样,对它们一带而过。甚至有人觉得即使会发生气候灾难,那也是将来许多年以后的事情,离我们的生活还远着呢。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省苍南人民一定不会忘记2006年那一次席卷全县的“桑美”台风;余姚、丽水莲都区人民也不会忘记2013年和2014年他们城市被淹的景象。再如,2008年春节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的那场低温雨雪冰冻,造成多省电网受损、交通受阻,延迟了多少人的回家梦。这些气候事件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因此记忆犹新。在过去,几十年或是百年一遇的天气气候现象,现如今都快成了“新常态”。
春天来得早,夏天去得迟,冬季“不冷”,夏季“太热”,前时段还是高温干旱,后时段可能会暴雨洪涝,面对如此种种,多数人想到的只是“天气异常”,其实根源在于我们赖以生存的气候环境已发生了变化,它正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近百年来,浙江全省年平均气温在以0.11℃/10年的升温速率幅逐渐升高,1980年后温度上升趋势更为明显,升温速率约为0.51℃/10年,高于全国的同期升温水平;近50年我省降水的季节性差异加大,暴雨及大暴雨的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增大,部分区域出现旱涝急转现象也在增多。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曾用“蝴蝶效应”喻出了大气流动发展的复杂性和连续性,他说:“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有可能会在数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正是因为全球大气圈是一个连续流通的整体,因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并不能仅凭一国之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温度升高,已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有192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参加了该次峰会,共同商讨全球气候变化应对问题以及2012年至2020年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协议。中国政府在会上提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简称“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并将这一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2014年11月中美双方在北京共同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美国首次提出到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较2005年整体下降26%-28%。中方首次正式提出2030年左右中国碳排放达到峰值,并计划到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作为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和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联合发表声明,表明中美均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愿共同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履行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协议(碳减排)方面,区别于发达国家,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提前步入了工业时代,他们历史时期排放的温室气体远多于中国,且目前他们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也高于中国的人均水平。因此现今我国的碳减排目标还只是“单位GDP的碳排放减少”,并非是全国碳排放总量减少;2030年我国碳排放达到峰值后,有可能要像发达国家一样,需履行条件更为严格的碳排放总量减排目标。
众所周知,能源是支撑社会发展的动力,碳减排就意味着减少化石能源(煤碳石油等)的使用量,对于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众多国家来说,减少碳排放几乎等同于降低本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力,除非以绿色无碳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或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但这两点却受限于科学技术和经济成本等诸多因素。因此,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协议中各国的碳减排目标,成为了各国谈判代表激辩的焦点。一旦国家碳减排目标确定,就会像分蛋糕一样把它划分成块分给每个省份。在我国碳排放达到峰值前(即约2030年前),各省份的碳排放总量虽还可以再增加,但要减少单位GDP的碳排放量。
在我省能源体系结构中,煤炭和石油一直是支柱能源,约占总能源的八成左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省能源使用量在逐年攀升,“煤六油二”的能源消耗形式基本仍未改变。但通过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转型、淘汰高能耗产业、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等多举措,我省的能源利用效率在逐步提高,万元GDP能耗在连年降低,2013年我省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0.95吨标准煤,下降到了0.53吨标准煤,能源利用水平居全国前列,基本已提前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十二五”节能降耗的碳减排目标。
减缓和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进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同样国家也需要各级政府和全体民众的共同努力。气候变化离我们并不遥远,气温不断升高、灾害性气候事件频发都是它的表现,它正在且将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1.积极倡导“135”绿色出行方式(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左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2.尽量少开汽车或尽可能选用小排量节能环保汽车(汽车1升油耗约排放出2.7千克二氧化碳);3.节约每一度电(火力发电1度约排放了0.96千克的二氧化碳);4.少用一次性筷子,提倡无纸化办公(林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省气象局供稿
延伸阅读:
“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称“国际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时间在每年的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为了纪念世界气象组织的成立和《国际气象组织公约》生效日(1950年3月23日)而设立的。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确定一个主题,要求各成员国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2015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主题为“气候知识服务气候行动”(Climate knowledge for climate action)。
新世纪以来历年世界气象日主题:
2000年 气象服务五十年2001年 天气、气候和水的志愿者2002年 降低对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 脆弱性2003年 关注我们未来的气候2004年 信息时代的天气、气候和水2005年 天气、气候、水和可持续发展2006年 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2007年 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2008年 观测我们的星球,共创更美好的未来2009年 天气、气候和我们呼吸的空气2010年 世界气象组织——致力于人类安全和福祉的六十年2011年 人与气候2012年 天气、气候和水为未来增添动力2013年 监视天气,保护生命和财产2014年 天气和气候:青年人的参与2015年 气候知识服务气候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