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农机化

提质提速 健康奔跑

浙江农机化事业今年瞄准五大重点

  •   □通讯员 李鹏
      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于日前正式印发2015年全省农机化工作要点,瞄准五大重点发力,激发发展活力与动力,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与“设施增地”,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与产业化,提升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加强和改进农机化公共服务,推动我省农机化提质提速发展。
    强化支持,激发发展动力与活力
      政策的支持,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利器。今年,我省将争取省政府出台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意见,着力强化政策支持,破解要素制约,凝聚发展动力,引领新常态下农业领域“机器换人”、“设施增地”工作推进。
      研究编制“十三五”农机化发展规划,明确“十三五”农机化发展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
      继续深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改革创新,争取农业部支持开展农机新产品中央财政资金购置补贴试点和补贴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强化政策信息公开、监督检查和绩效管理,着力提高政策实施的质量和效益。
      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农机化发展机制,优化农机信贷和保险服务,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努力争取将农机保险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
      推动落实设施用地政策,推行农机作业用油“三优一免”惠农便民服务措施,积极帮助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解决农机用地、用油问题。
      力争通过一年努力,全省新增各类农机装备6万台(套),农业作业机械动力水平达到80%以上。
    全面推进,加快“机器换人”与“设施增地”
      加大农机化整体推进力度。坚持农机化区域整体推进模式,继续深入开展农机化示范区、示范农场建设,计划建设农机化示范农场30个,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农业“两区”建设率先推进园区乃至全镇、全县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组织开展省部级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回头看”,重点查找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明确下一步建设方向和重点。
      加快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积极开展水稻机械化穴直播技术试验示范,力争全年机械化栽植水稻300万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3.5%。鼓励粮食收购加工企业、粮食生产功能区、种粮大户发展粮食烘干和稻米加工设备,合理安排布局,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链条和效益,力争粮食批次烘干能力达到5.8万吨。大力发展适用旱粮生产机械,重点引进马铃薯全程生产机械,加快破解旱粮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瓶颈。继续稳步推进油菜收获机械化。
      提升主导产业机械化、设施化水平。因地制宜选择重点产业、关键环节推进主导产业机械化、设施化。重点加大茶叶采摘、加工及茶园管理机械推广普及和更新换代力度,扩大畜牧自动喂料系统、环境控制系统等设施装备应用面,稳步推广应用蔬菜生产适宜机械设施,促进主导产业生产方式转变。鼓励发展高效型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冷藏保鲜、分级处理等设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
      加大生态型农机化技术装备示范推广力度。围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建设,加快推广畜禽排泄物和病死猪处理设备、秸秆综合利用机械,扩大节水灌溉技术装备应用普及面,推进农用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发展,推动植保机械化向更加高效安全方向发展。鼓励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计划推广农机深松整地50万亩,着力提升耕地质量。
    强主体强产业,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与产业化
      按照总量适宜、布局合理、服务有效的原则,继续培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及育秧、烘干、加工等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计划新建各类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150个。深化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加快培育一批管理规范、服务高效、市场竞争力强的大社强社。积极探索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我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农机服务新途径,探索开展农机具金融租赁试点。
      强化春耕备耕、夏收夏种、秋收冬种等重要农时农机化生产组织调度,制定发布《农机化生产月历》,及时有效提供市场、天气等动态信息,引导机具合理流动,提高农机化生产特别是跨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强化农机化生产全程指导服务,重点指导做好农机具检修保养、操作培训等工作,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和作业水平。
      深化社企合作共建模式,引导农机生产经营企业延伸维修服务项目,鼓励农机合作社(联社)依托农机生产维修企业,建设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深化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站点创建,强化维修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综合实力强、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农机维修主体。鼓励农机生产企业售后服务与社会维修主体相结合,建立特约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实现优势互补。
    以需促研,提升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
      深化农机农艺融合。主动加强与农艺部门合作,争取相关大学院校、科研单位的支持,成立融合专家组(库),建立健全农机农艺融合协作工作机制和定期会商制度。深化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计划建设,加强融合技术研究,加快推动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的集成配套试验示范,建成农机与农艺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示范点50个。
      深化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推动开展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农业机械、设施装备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重点支持规模设施基地、养殖场应用光温水自动控制、远程监控等智能技术,推动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强化农机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完善农机产品市场价格发布系统,进一步提高信息公开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深化农机产学研协同创新。指导成立农机化促进会,组建现代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开展农机化科技创新学术交流、技术成果转化对接等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研究发布《浙江省农业机械产品需求与科研导向目录》,争取设立农业装备科研专项,积极引导生产企业和科研单位研发“农业急需、农民急用”的农机产品。
    依法管理,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
      加强和改进农机安全管理。深化“平安农机”建设,推进“平安农机”示范合作社创建,强化农机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坚持农田作业机械安全监管与上道路拖拉机安全监管并重,强化公安驻农业(农机)警务联络室建设,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月”、“打非治违”、隐患排查治理、外省籍拖拉机整治等专项活动,推动老旧废、安全性能差农业机械报废更新,严格防范较大以上农机事故发生。扎实推进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行送检下乡、免费检验等便民惠民措施。
      加强和改进农机质量管理。深入推进“农机质量月”活动,组织开展以联合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为重点的质量调查,扎实做好农机质量投诉处理工作。强化农机质量监督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质量监管能力和水平。强化农机推广鉴定规范化建设,规范鉴定程序,严格鉴定标准,把好农机质量源头关。强化农机化标准建设,积极开展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技术操作规程等方面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加强和改进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依托农机化实用人才合作培训基地、农业教培中心、农机产销企业等资源,加强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重点举办农机经营管理、驾驶操作、维修保养等人员培训班,进一步培育壮大农机化实用人才队伍。计划培训各类农机化实用人才3万人次。加大农机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力度,继续举办农机管理站长培训班,着力提高改革创新意识、科学决策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
      加强和改进系统作风建设。认真抓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整改落实,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等要求,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根据安排,深入组织“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保持创业激情和攻坚锐气,提升干事能力和服务水平,着力建设“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农机干部队伍。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加大廉政警示教育力度,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规范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为重点的权力运行。深化为农服务,重点结合农时季节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机具、送安全等活动。积极争取主流媒体支持,进一步唱响农业领域“机器换人”主题曲,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的良好氛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