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浙江供销

春季作物这样施肥省钱高效

  近日,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制定并发布了《2015年春季主要作物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意见》。此前,农业部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这也是农业部关于减量使用农资产品的首个具体执行文件。《指导意见》结合春季气候特点和当前农业生产实际,分区域、分品种提出了水稻、油菜、果树、蔬菜等8大类农作物春季施肥管理原则,根据墒情、苗情、肥情和目标产量的不同给出了合理施肥数量、施肥比例和施肥方式建议。这里,本报梳理了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作物的施肥建议,供参考。
小麦
科学确定追肥
  对包括浙江在内的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指导意见》提出了在小麦返青前进行镇压或划锄,提墒保墒,防寒防冻,促进苗情转化,增强小麦抗旱御寒能力;科学确定追肥、灌水数量等建议。
  具体而言,要密切注意小麦返青前天气状况和苗情,特别是降雨情况。如旱情持续,则在早春趁天气回暖、蒸发量加大,而麦苗对土壤水分有所需求时及早灌水,注意气温变化,掌握好灌水量和时间。如有大分蘖冻死较多或群体严重不足时,应尽早结合灌水,施返青肥,以促春季大分蘖,保证成穗数。
水稻
控制氮肥总量
  浙北的单季稻区要增施有机肥,坚持有机无机结合。控制氮肥总量,调整基肥及追肥比例,减少前期氮肥用量。基肥要深施,追肥“以水带氮”。油(麦)稻轮作田,应适当减少磷肥用量。
  在具体施肥过程中,氮肥基肥占40%-50%,分蘖肥占20%-30%,穗肥占20%-30%;有机肥与磷肥全部基施;钾肥分基肥(占60%-70%)和穗肥(占30%-40%)两次施用。缺锌土壤每亩施用硫酸锌1公斤;适当基施含硅肥料。施用有机肥或种植绿肥翻压的田块,基肥用量可适当减少。
  对包括浙江省南部在内的江南丘陵山地单双季稻区,要控制氮肥总量,平衡施用氮磷钾,坚持有机无机结合。基肥要深施,追肥“以水带氮”。磷肥优先选择钙镁磷肥或普钙。酸性土壤适当施用土壤改良剂或基施生石灰。
  具本而言,氮肥分次施用,基肥占35%-50%,分蘖肥占25%-35%,穗肥占20%-25%,分蘖肥适当推迟施用;磷肥全部基施;钾肥50%作为基肥,50%作为穗肥。
  推荐秸秆还田或增施有机肥。常年秸秆还田的地块,钾肥用量可适当减少30%;施用有机肥的田块,基肥用量可适当减少。
  在土壤酸性较强田块,整地时每亩施含硅碱性肥料或生石灰40-50公斤。
油菜
适当补施硼肥
  长江流域冬油菜区可根据种植区域土壤养分状况、当前苗情及目标产量水平分类指导,科学施肥。依据土壤有效硼状况,补充硼肥。在基肥用量不足及冬季未追肥的地块,适早增施苔肥,以氮肥为主,可适当施用水溶性复合肥。磷钾用量不足的地块,在结荚期喷施磷酸二氢钾。注意清沟防春季涝渍。
设施番茄
调减氮磷肥,增施钾肥
  设施番茄要合理施用有机肥,调减氮磷肥,增施钾肥,非石灰性土壤及酸性土壤需补充钙、镁、硼等中微量元素。
  根据作物产量、茬口及土壤肥力条件合理分配化肥,大部分磷肥基施、氮钾肥追施;早春生长前期不宜频繁灌水追肥,重视花后和中后期追肥,中后期追肥以高钾复合肥或水溶肥为主。
  要与高产栽培技术结合,采用“少量多次”的原则,合理灌溉施肥。
  土壤退化的老棚需进行秸秆还田或施用高C/N比的有机肥,少施禽粪肥,增加轮作次数,达到除盐和减轻连作障碍目的。
  提倡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做到控水控肥,提质增产,节约生产成本。
  在具体施肥过程中,苗肥增施腐熟有机肥,补施磷肥,每10平方米苗床施经过腐熟的禽粪60-100公斤、钙镁磷肥0.5-1公斤、硫酸钾0.5公斤,并根据苗情喷施0.5%-0.1%尿素溶液1-2次。
  基肥应施用优质有机肥2-3 方/亩。
  70%以上的磷肥作基肥条(穴)施,其余随复合肥追施,20%-30%氮钾肥基施,70%-80%在花后至果穗膨大期间分6-10次随水追施,每次追施氮肥(N)不超过5-7公斤/亩。进入盛果期后,根系吸肥能力下降可叶面喷施0.05%-0.1%尿素、硝酸钙、硼砂等水溶液,有利于延缓衰老,延长采收期以及改善果实品质。
辣椒
忌高温湿土追肥
  辣椒要因地制宜增施优质有机肥。具体来说,从始花到分枝坐果时,除植株严重缺肥可略施速效肥外,都应控制施肥,以防止落花、落叶、落果。幼果期和采收期要及时施用速效肥,以促进幼果迅速膨大。辣椒移栽后到开花期前,要促控结合,以薄肥勤浇。忌用高浓度肥料、湿土追肥、在中午高温时追肥、过于集中追肥。
  在实际施肥时,可将优质农家肥2-4方/亩作基肥一次施用。氮肥总量的20%-30%作基肥、70%-80%作追肥;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总量的50%-60%作基肥、40%-50%作追肥。在辣椒生长中期注意分别喷施适宜的叶面硼肥和叶面钙肥,防治辣椒脐腐病。 本报记者整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