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浙江供销

看“网上供销社”的发展路径

  编者按:
  省供销社日前发布的电商支农报告显示,去年,全省供销社以搭建网上农产品销售平台和农村经营服务平台为抓手,大力推进传统为农服务模式与新兴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全省供销社发展各类涉农电子商务企业(合作社)127家,建设各类地方特色馆18个,去年实现电子商务销售额12.5亿元,电商企业和电商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65%和400%。
  今天本报选取4个典型案例,看看“网上供销社”是如何发展的。
兴合电商:
集聚资源,创新农业电商新模式
  2月2日,由浙江兴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承建的淘宝“特色中国·浙江馆”正式上线,首批入驻网商657家、商品2000余种,其中浙江地标产品159个、中华老字号产品75个、浙江重点地域特色产品628个,产品涵盖零食、茶饮、传统滋补品、粮油调味品、生鲜果蔬、地方名酒、特色工艺品、家居饰品等。
  这是公司继去年6月在京东商城开出“中国特产·浙江馆”,并先后协助衢州市供销社等开出淘宝“特色中国”市级馆,协助上虞、永嘉、德清等10个县级供销社在1号店开出“特产中国”县级馆之后,积极借助第三方平台资源,合力运营农产品电商的又一成功之举。
  浙江兴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作为省供销社和兴合集团开展农产品电商的主体,成立3年多来,在创建电商平台、创新运营模式、拓展服务领域等方面积极探索,集聚了一批资源,初创了行业品牌。10个1号店县级馆自去年5月开馆以来,当年实现农产品交易额累计超过1000万元。
  “三馆”(淘宝馆、京东馆、1号店馆),是当前国内快速推进农产品电商最强大的第三方电商平台。兴合电商计划以淘宝“特色中国·浙江馆”为主轴,以1号店、京东馆为两翼,以技术和服务输出为手段,加大力度组织和协助各地创建地方馆,促进农产品电商全面运营。淘宝“特色中国·浙江馆”将以“浙江100”为主题,突出C2B、O2O运营模式。“浙江100”即坚持精选精制,通过展示、分享、排名评选等,打造农产品TOP榜单,形成诸如浙江100个地标商品、100个轻奢特产、100个农民合作社、100个“村官”推荐产品、100个“老字号”产品。C2B即以众筹、预售、试吃(用)、阶梯价等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工具,推动终端消费者与厂商、基地等互动,推动销售。O2O即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设立线下体验店、联营网点、生鲜农产品物流中心,促进线上线下相互引流、网订店取、全渠道分销。
  在以“馆”为轴,助力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同时,兴合电商还以“地”为核,着力创兴农业电商新模式。去年3月,兴合电商联合安徽绩溪县,利用阿里巴巴集团聚划算平台,首创了“聚土地”电商模式,短短3天,流转土地430亩,实现销售额188万元。项目一经推出,受到国内100多家媒体的关注。如今,公司计划将此模式移植到省内:与安吉灵峰度假区管委会合作,共同开发安吉境内互联网“聚土地”项目。
  在兴合电商相关负责人看来,“聚土地”是一个基于城乡两大主体的O2O电商新模式,是一个以土地为核,融商品、旅游、养生、社交、众筹、人文于一体的跨界综合农业电商服务平台。该平台以“三园”(菜园、果园、茶园)、专业合作社、农场、乡村等为合作对象,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直供、体验式营销、农业多功能开发等,提供互联网农庄、网上菜场、有机厨房、农耕体验、同城配送等服务。
杭州拓华:
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无缝流通
  由杭州市西湖区供销社牵头成立的杭州拓华电子商务公司,经过3年多运作,已累计实现销售额2亿元。其中,2014年实现销售额8100万元,除食品、日用品外,公司累计销售山核桃等坚果250吨、茶叶80多吨、蔬菜水果等干制品175吨、红枣125吨、红豆等杂粮等50吨,较好地发挥了助农增收和服务城市居民的作用。
  立足助农增收,构建农产品新型流通平台。杭州拓华实行“基地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运作”,采用“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网销杭州各区(县、市)的名优特农产品。公司组建当年,先在临安建立了“山园子”山核桃生产基地,与雷石镇农户签订山核桃订购协议,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每年为基地销售山核桃等坚果250吨。公司还积极发挥龙井茶原产地优势,与本地茶农、茶叶合作社合作,销售龙井茶。通过3年多的摸索,杭州拓华建立起了固定的农产品销售网络,带动了地方农产品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致力“电商换市”,实现线上线下无缝流通。公司先后搭建了“悠无限”、“拓华分销”、“达新商城”三个自有网络平台。其中,“悠无限”主要为杭城终端消费服务,作为同城配送及社区生活服务的平台;“拓华分销”系连锁超市网络订货及信息发布平台;“达新商城”则是面向杭州及周边企事业单位,为单位员工提供团购批发业务的平台。从2013年起,公司着力推进“悠无限”进万家工程,即与杭州主城区人口较为密集的社区便利店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为便利店提供优价商品货源、统一配送以及消费者在网上下单,迅速将商品送到离消费者最近的社区便利店。目前,公司与杭州城区350多家社区便利店建立了连锁合作关系,并与知名的物流公司签订配送协议,包裹日配送能力达到5000单,基本实现了线上线下一条龙服务。
宁波市供销社:
打造“东海海鲜第一馆”
  去年9月16日,淘宝“特色中国·宁波馆”正式上线运营,至今销售额已突破5000万元,其中海鲜销量突破19万单,带动了一批传统渔企、渔民在淘宝开店。其开创的“最快24小时从深海到饭桌”的海鲜直达模式,在业内引起极大反响。
  淘宝“特色中国·宁波馆”由宁波供销农产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运营,主打海鲜产品,定位为打造“东海海鲜第一馆”。由于海鲜产品保质期短,目前网络上销售的基本是冻品,产品的新鲜程度大打折扣。“宁波馆”力求压缩供应链,直连最前端的渔民、渔船资源及最后端的网民消费需求,采取“渔船现捕-运输船即时返航-(船上)码头打包-顺丰空运-客户实时接收”的方式,在最短时间内将产品送到客户手中,让百姓吃到真正新鲜的海鲜。供应链压缩了,产品成本大幅降低,最终让消费者享受“优质、平价、快速”的服务。
  网销农产品,质量控制是关键。对此,“宁波馆”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入馆产品如果是预包装加工品,需提供食品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认证;初级农产品或经过二次加工的产品,需提供当地政府背书;海鲜、肉禽等生鲜产品,还需通过“宁波馆”品控人员现场检测。对已入馆产品定期开展抽检,不达标的限期改正或清退;对非偶发性的客户投诉,强令改进或退馆。
  网销农产品,策划宣传也很重要。“宁波馆”自开馆以来,以活动创意、本地资源及影响力撬动淘宝官方资源,引入流量,为平台商户带来销售效益。截至目前,“宁波馆”已与300多家农民合作社、200多家农产品生产企业、300多家农产品网商签订合作意向,合作和入馆商家超过350家。
衢州市供销社:
带领村民玩转“乡村淘”
  在衢州市衢江区云溪乡胡山村一家名为“上山头”的便利店里,悬挂在墙上的29英寸液晶电视和桌上崭新的液晶电脑格外醒目。这里的电脑、电视中同步播出的并不是什么热门剧集或新闻,而是近一个月店主徐菊芬为本村村民在淘宝网上的网购记录。
  自去年9月底起,徐菊芬在衢江区供销社的帮助下建起的“乡村淘”网点,仅3个多月便帮助村民网购500多单,大到农耕机、抽水泵等农耕用具,小到剃须刀、衣架等日用品,其中最贵的一件商品近700元。“乡村淘”是衢州市及衢江区两级供销社以衢州百特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依托,于去年下半年探索发展的农村电子商务新模式,为农民提供网络代购、农产品代售以及物流配送、电子金融、预约预订、惠民咨询等服务,打通农村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截至去年底,“乡村淘”已建成服务网点62家,累计交易额100多万元,代购物品包裹1.2万余个。
  “以前不会网购也不敢网购,快递不进村,取件还得上镇里,实在麻烦!”今年40多岁,之前并无网购经验的村民鲍其芳说,自从村里便利店升级成“乡村淘”网点,快递包裹终于驶入了胡山村。这也让鲍其芳等一大批村民赶了回时髦,网购起各色商品。“乡村淘”不仅做代购,还做代售。衢州百特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衢江农副产品资源丰富,高家的柑橘、东坪的柿饼、全旺的冬笋、莲花的果蔬等已在衢州打响了名头。但由于本地消费市场有限,近年来一度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为此,“乡村淘”着力集聚衢州各色农副产品,并将它们推向淘宝“特色中国·衢州馆”等更为广阔的线上平台进行销售。至目前,包括草莓、土鸡蛋等产品的线上销售额已接近20万元,不少农民由此尝到了“甜头”。
  今后,“乡村淘”将设立农村电子商务运营中心,集合卖家,拟定采购标准,进行统一运营管理;引入农药、化肥等农资销售,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加强与金融、邮政等部门的合作,打造农村居民网购专享银行卡,利用邮政现有收发站点完善自有物流体系;通过与通讯、民航、铁路、水电和医院等部门合作,延伸代购车票(机票)、预约就诊等便民服务;强化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合作,将更多的衢州名特优新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出去。计划到2016年底,“乡村淘”在衢州建成500个网点。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省供销社提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