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农业机械化如何适应新常态,在新起点上开创发展新局面,是业界关注的重大问题。笔者认为,在新常态下我国农机化发展将呈现出四大特点:
发展速度在新的合理区间运行。农机化的发展速度,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合理运行区间。农机化经过中级阶段的快速发展期后,发展的质会进一步提高,而增速会逐渐放缓。新态势下农机化将由过去比较单一、量的增长较快向今后综合多元、质的提高转变,发展进入新的运行轨道。我国农机化发展在进入高级阶段前,在转型升级期发展速度保持2%以上或2%左右的增速,实际增量依然可观,在全球农机化发展中,中国仍然是最具发展潜力、最富活力的新亮点。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农机化发展速度在新的合理区间运行,可以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赢得发展空间,农机化发展必将开创出稳中向好的新局面。
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中求进,贵在有进。必须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才能稳中提质,稳中增效。
在新起点上转变方式,一是加大由传统农业人畜力手工生产方式向机械化生产方式转变的力度,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二是由低水平机械化生产方式向高水平机械化生产方式转变,使增长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由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使农机化在提质增效中再上新台阶。农机化发展要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市场、运作模式创新,使创新驱动成为发展的新引擎,实现结构优化、功能提升和规模经营,使农民投资购机用机后大见效益,推动农机化发展态势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效益驱动转变。
调整结构,着力点是要增强农机化发展功能,培育新增长点,用先进取代落后,使农机化在转型升级中由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提升。在新起点上,农机化发展的产业结构将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拓展,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延伸;区域结构将由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推进;装备结构将为构建产前、产中、产后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提供农机化支撑;组织结构将加大培育有适度规模的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力度,大力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素质,充分发挥农机化从业人员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主力军作用。
更加注重推进和保障可持续发展。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制约的矛盾日益凸显。拼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产品,使土地、水体、大气污染严重,耕地质量退化,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发展有技术、装备、政策支撑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生产出较多的安全农产品,获得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推进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努力方向,是时代的要求,国家的战略,人民的期望,是农机化主动适应新常态的重要着力点和发展新增长点。
更加注重农机化发展成果让更多人分享,惠及民生。要顺应发展态势,使购机用机的农户和经营组织,能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增收及与之相应的政策支持中更好地发挥农机化先进生产力作用,在发展农机化中能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效益;要使无机农户能享受到比过去更好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农机化弱势地区、困难领域、薄弱环节能得到比过去更大的政策倾斜支持,加快发展;农机职业将成为光荣、体面职业。农机手职业培训将进一步加强,素质进一步提高,年龄结构更为合理,劳动方式进一步改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荣誉感、自豪感也将进一步增强,更好地发挥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作用。
布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