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天养蚕法”是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从2010年开始推广的一种新的养蚕方法。所谓“十天养蚕法”,是指少数养蚕能手集中规模化、专业化地将蚕从补催青饲养至4龄前期或中期,养蚕户将所订购的幼蚕在4龄中期后领回家,再饲养10天左右,即可上蔟结茧的新型养蚕模式。2011年得到了浙江省及杭州市政府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2013年起,淳安县的“十天养蚕法”推行“一至五星级示范点”的星级管理,出台差异化的鼓励政策。2014年全县共建立145个星级标准示范点,共拥有小蚕专用桑园791.2亩,有 11329户次蚕农共24338张蚕种参加“十天养蚕法”,占全县饲养蚕种的24.8%;同时,还累计吸纳了1661户特殊人群[即60周岁以上的孤单老人、残疾人、技术欠缺的养蚕户(前两年张产低于全县平均10公斤以上)、小规模养蚕户(春蚕1张以下)]2721张蚕种。参加“十天养蚕法”示范点的蚕种,平均张产45.4公斤,比全县平均提高2.8公斤,产茧量达1105吨,蚕茧产值4766万元,实现蚕农节本增收738万元,户均568元。本期选登3个“十天养蚕法”示范点典型的做法和效益,供广大蚕区参考学习。
“十天养蚕法”是蚕桑生产的稳压器
——记汾口镇宋祁“十天养蚕法”五星级示范点
我省收烘规模最大和收烘设施设备最现代化的茧站——汾口茧站,2014年每期收茧时,工作人员发现以往卖茧拖拖拉拉的翁川村蚕农,现在一开秤就都来和大家“争排队”,而且蚕茧产量高、茧质好。
是什么原因使翁川村的蚕农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
原来,该村所有蚕农都与“十天养蚕法”示范点挂上了钩。据统计,全村平均单产同比增加了5.3公斤、干壳量提高了2个等级,2014年全村饲养蚕种达到320张,饲养量同比增长了10.3%,而且还带动了余文仙等一批已弃养的农户重操旧业,重新焕发出勃勃的“养蚕”生机。在近几年蚕茧主产区产业规模逐年下滑10%以上的大背景下,这里显露了“十天养蚕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向翁川村提供商品小蚕的汾口宋祁五星级“十天养蚕法”示范点,在2014年按现代化的蚕桑示范点建设要求,投资改建了小蚕专用标准蚕室,进一步配套了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消毒池、蚕沙处理池、沼气处理池、钢管大棚等行业先进适用的设施设备。该示范点自建成以来,已饲养和供应商品小蚕8期共1523张,服务范围涉及周边的15个村庄共450户蚕农,所供应的小蚕,近两年平均张产同比提高了6.5公斤,平均干壳量提高了0.3克,茧款增收43.56万元,张种平均增收286元,户均增收近1000元。
由于养蚕风险降低及蚕桑效益的提升,示范点周边村蚕桑生产大幅下滑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 童健全 余成武
“十天养蚕法”是纯农增收的助推器
——记梓桐富石“十天养蚕法”示范点
蚕桑和茶叶这“两叶”,是淳安县梓桐镇富石村纯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
2012年,富石村先后办起了两家二星级的“十天养蚕法”示范点,当时的规模只能满足村里三分之一蚕农的需求,但还是深受蚕农欢迎。
2014年春蚕前,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前筹措了16万元资金,新建了一个四星级标准示范点。2014当年,全村有110户养蚕户,共饲养蚕种1080张,而三个“十天养蚕法”示范点饲养蚕种数就达983.5张,占全村蚕种饲养量的91%以上,其中由邵文德负责的四星级示范点全年饲养蚕种688张。全村生产蚕茧43.5吨,茧款收入174万元,仅蚕茧一项蚕农户户均收入高达1.58万元。
在实践中蚕农感到“十天养蚕法”示范点的建立带来了三大好处。
一是节本增收效益显著。由于实行了“四专一规”管理配套模式,即专人饲养、专用蚕室(具)、专用桑园、专用标准、规模饲养,“十天养蚕法”示范点售出的小蚕,强健整齐,不易发病,饲养成本低。全村全年平均张产40.3公斤,比全镇平均张产高6.2公斤,仅张产提高就为蚕农增收24.2万元;同时,享受了县茧丝绸总公司“十天养蚕法”示范点奖励补助14.3万元;张种节工节本合20万元,三项合计蚕农节本增收58.5万元,张种节本增收595元,户均增收达5318元。
二是有效解决了养蚕与采茶用工的矛盾。以前许多农户因为要饲养小蚕,或放弃部分春茶的采摘,减少了一部分茶叶收入;或忙于采茶而忽视了小蚕的管理,致使春蚕发病产量低,影响了蚕桑收入,可谓蚕、茶难两全。新办了四星级示范点后,有效解决了采茶与养小蚕的矛盾。村民邵建祥2014年饲养了8张蚕种,由“十天养蚕法”示范点专人饲养,春蚕张种产量达到了49.7公斤,比上年同期提高17.9公斤,茧款收入1.4万元,张种增收751.8元;而1.5亩茶园,采茶收入也达到6000元。
三是保护了生态环境。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林法说,自从推行“十天养蚕法”以来,村民冬天上山砍柴烧炭明显减少,这对保护村里森林资源,减轻空气污染,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千岛湖一湖秀水发挥了积极作用。
洪华群 钟林昌 余荣峰
“十天养蚕法”是科学养蚕的传播器
——记浪川洪家“十天养蚕法”五星级示范点
2014年5月4日,是“十天养蚕法”浪川洪家五星级示范点出售小蚕的日子。来自芹畈村的农户王文约是当天第一个购得小蚕的人。说起“十天养蚕法”,王文约说:“我年纪大了,眼睛不好,养小蚕不但费力,还经常发病,现在直接买到健康的4龄蚕儿,省力省心。”
农艺师姚连岭是该示范点的技术总负责人。他自豪地介绍,这里的蚕宝宝享受的可是“五星”级宾馆待遇:二层的彩色钢棚结构房,内有小蚕饲养室15间,贮桑室2间,调桑室2间,其他用房1间;专用停车场1600平方米,同时还配备蚕沙处理池、切桑机等小蚕专用设施和60余亩小蚕专用桑园。为了达到管理规范化,示范点建立了一整套的消毒防病、售后服务和员工守则等制度。
2014年,洪家“十天养蚕法”五星级示范点,共出售小蚕932.5张415户次,生产蚕茧37.94吨,产值161.35万元,平均张产40.7公斤,比该乡平均高出了7公斤。
据介绍,洪家“十天养蚕法”五星级示范点的经验将复制到其他42个示范点,努力将洪家打造成蚕桑科技的集训地。一是以点带面促平衡。姜家蚕茧管理总站充分利用洪家五星级示范点的技术力量和管理优势,努力探索以点带面的蚕桑技术服务模式。在小蚕饲养过程中根据天气、桑树长势和桑蚕病虫情报等,提出指导性的技术意见,并利用农民信箱平台,把技术意见群发告知全片42个示范点,使全片每个示范点都能及时享受到五星级示范点贴心的技术服务。
二是注重售后重服务。姜家蚕茧管理总站派出技术骨干经常到农户家中进行技术辅导,对常发病、常年张产较低和年龄较大的养蚕户,更是作为技术辅导的重点户,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养蚕水平。
三是集中培训提素质。姜家蚕茧管理总站在晚中秋蚕期组织以部分示范点负责人和技术骨干为主要对象的集中培训,通过硬件展示、现场演练和多媒体展示,使大家看到差距,提高了技术。 柯红成 姚仙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