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股“家庭农场热”在浙江大地兴起,土地流转、小规模种植、批量配送成为农民口中的热词。在这股热潮的影响下,金华婺城白龙桥镇董村薛家自然村的金冬有也办起家庭农场,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从试种到扩种辣椒,腰包鼓了,生活好了
2004年的一天,金冬有和朋友去兰溪玩,他看到当地的农户都搭起大棚种辣椒。当时,金冬有种的农作物主要还是水稻,村里只有一户人家种辣椒。金冬有了解行情后,觉得种大棚辣椒要比种水稻有前景。于是,回到家之后就种起了辣椒。
金冬有告诉笔者,他刚开始种辣椒的时候只种了2亩地,虽然种得不多,但在收成最好的时候一天也能摘上1000多公斤辣椒。按照一公斤4元的价格来算,一季辣椒种下来,也能赚个四五万元。“你看我这个房子,是在我20岁的时候造起来的。那时候造房子的钱都是问亲戚朋友借来的。”金冬有现在住的这幢两层高的房子是20多年前造的,虽然是砖瓦房,可家里并没有像样的家具。“造完房子,我又娶老婆。这家里真的是一分闲钱也没有。后来种水稻、种烟草,慢慢把欠下的钱还掉。可生活真正好起来也就是在种大棚辣椒以后。”金冬有高兴地说,“现在家里正在造新房,造起来之后要比现在这个房子好很多!”
如今,金冬有的蔬菜种植面积已扩大到20多亩,成为村里数一数二的蔬菜种植大户。近年来,随着政府鼓励兴办家庭农场,婺城各乡镇小规模农场发展迅速,像金冬有这样的先行者还呈现出一定的带头作用,“起初村里人都是小面积种植辣椒,产量不多,我就帮他们带到义乌去卖个好价钱。后来看到种辣椒收入不错,村里人也就慢慢扩种起了辣椒。”
从毛竹棚到钢棚,增收主要靠技术
家庭农场规模小,增收主要得依靠高新技术。从毛竹棚,到现今的钢棚,金冬有是深有体会。
早些年,金冬有搭建大棚用的是毛竹。毛竹大棚最大的缺点就是不抗压。2008年的那场雪,对金冬有来说印象尤为深刻。那一年冬天的雪来得比往年都要早,金冬有种在大棚里的辣椒还没有全部收完,雪就一夜之间下下来了。金冬有说:“其实应对大雪天,我们最不得已的保棚措施就是将大棚上的塑料薄膜都割破,这样雪就不会压下来。可那一场雪下得实在是太大了,20多亩的田地一百多个大棚根本来不及一一割破塑料薄膜,雪就压下来了。”那之后,金冬有就将毛竹大棚换成了钢棚,“相比毛竹大棚来说,钢棚的规模要大得多,而且打理起来也比较方便。”
其实,大棚种植是门实打实的技术活,温度、湿度、育苗时令都有讲究,需要随时注意大棚的温度和湿度。金冬有说,这几天天气变化比较大,前两天因为没有及时为大棚通风,培育的苦瓜苗就死掉了一大片。
因此,对于金冬有来说,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他说:“我会去书店买些相关的书本和碟片来看,除了看书就是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种了10多年大棚辣椒,金冬有也总结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有时候人走进去觉得太热或是里面雾气太大,就把大棚的门打开透透气。看辣椒叶黄就得施肥,看着叶子长势很旺就不能施,施了会光长叶不长果,得用心观察。”
大棚种植辣椒的优势就在于温度高,可以种植两季。每年10月下旬,金冬有便开始了第一季育种,到了天气暖和点,就将辣椒苗移栽到大棚过冬,来年四月下旬便可结果,直至7月下旬结束。待第一季结束,第二季就立马开始育种。新苗替旧苗,赶上秋收好时令,不到两月便有收成,直至12月后冬季气温降至零下2℃方才结束。
从单品种到多元化,食品安全放心上
种植大棚辣椒,让金冬有尝到了甜头。但金冬有也坦言:“现在不好种,除了受天气的影响外,还有来自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前村里种大棚辣椒的并不多,现在是每家每户都种。”
辣椒的种植方法虽然简单,可还是需要一定的经验。金冬有说,种植辣椒的土壤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水分太多,辣椒的根部容易烂掉。离金冬有家大棚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小河,梅雨季节的时候,河里的水就容易漫上来。“去年发大水,靠近河边的几亩辣椒还没有全部采收完,就被淹死了,损失上万元。”
有了这次教训,金冬有就想着要多种些其他的品种。“我可以种些丝瓜、苦瓜,这些蔬菜比较能够抗湿,即便是遇到这样的大水也不用害怕没有收成。”现在正值育苗期,走进金冬有的蔬菜大棚里,可以看到除了辣椒以外,还有其他蔬菜,像茄子、丝瓜、苦瓜……一株株苗长得都非常茂盛。金冬有说:“要想更好地发展家庭农场,就要尝试着种植多品种蔬菜,寻找新的路子。”
金冬有说,等过了春节,这些蔬菜苗就要移栽到其他的大棚里,过一个多月就可以采收了。对于种植蔬菜,金冬有始终是抱着无限的期许:希望能够种更多更优质的品种,让越来越多的人吃上放心无公害的绿色蔬菜。 胡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