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幸福农场”的幸福日子

  □本报记者 陈鎏琰
  沿着弯曲的公路,掠过一片片的农田,记者日前来到位于海宁市袁花镇龙联村的绿林果蔬种植园。步入种植园,只见一座大棚内,负责人张华和几位工人忙着修整大棚支架,为蔬菜育苗做准备。
  2011年,张华承包了这片60多亩的种植园。通过土地流转,目前,种植园的面积已扩大到110亩。2012年,张华在工商部门注册了“绿林果蔬种植园”,成为家庭农场。自此,一家人乐呵呵地在农场内劳作,让人看着十分幸福。因此,提起他的农场,当地许多人管它叫“幸福农场”。
  年近50岁的张华,曾是一家纸制品厂的老板。是什么让他成为“农家军”的呢?张华告诉记者,他的姑父在嘉兴市南湖区农业部门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姑父口中得知南湖区新丰镇的“姜稻轮种”模式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也许是商人固有的敏锐和强烈的市场意识,他感觉到姑父的话里蕴藏着商机。为此,张华到新丰镇实地考察,还在姑父的引荐下,拜当地一位姓杨的农民为师。很快,张华就掌握了“姜稻轮种”的技术要领。“杨师傅的种植技术很高,每亩耕地的生姜收入就有3万多元。”谈起自己的“学艺”经历,张华不禁笑了。回到海宁后,他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2011年,张华首次在承包地里种植了30多亩生姜,其余种植了水稻等农作物,当年就让他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一年收入30多万元。
  如今,张华在承包的110亩耕地上建起了10多幢标准大棚,并装上了完善的滴灌设备。他还购置了拖拉机、农药喷雾机等农用机械。除了种植生姜外,张华还种植花菜、菠菜、芹菜、番茄等各类蔬菜。“所有蔬菜全部使用有机肥,按要求施农药。”张华告诉记者,他全部按无公害标准生产农产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张华还专门聘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对蔬菜种植进行管理,并制定了质量自检制度。与此同时,他还为种植园的农产品注册了“牛文湾”商标,开始走上品牌化经营之路。除了在海宁市区西山路菜市场、市农批市场等设点销售新鲜蔬菜外,种植园还在杭州、嘉兴等地开辟市场,“销售不是问题。”张华笑着说。
“2011年时每公斤生姜的批发价是20多元,但2012年后每公斤突然降到了10元。”张华告诉记者,他看到市场行情不太明朗后,便果断调整种植结构。“去年,生姜种植面积减少到20亩,今年计划再减少生姜种植面积。”张华告诉记者,今年计划种植40亩兰州包心菜、30亩番茄、25亩豇豆,还有花菜、生菜等蔬菜,另外再种一些甜瓜、草莓等水果,同时扩大水稻轮作面积。张华对记者说,在耕地上种一季水稻、两季蔬菜,可以提高效益,通过“稻-菜轮作”,土质也会更好。
  张华还走上了农产品深加工之路。他介绍,有段时间市场上生姜价格不高,于是,他将5000公斤生姜委托一家蔬菜加工厂加工成罐装产品,“这不仅可以延长销售时间,还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张华说,他计划逐步把周围的土地都承包下来,“紧靠种植园一侧的08省道延伸段已开工建设,随着工程的完工,种植园的交通优势将更加明显,加上政府对家庭农场的支持,种植园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