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浙江粮食三增的奥秘

  □本报记者 徐琳
  农为邦本,食为政先。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公告,浙江省2014年粮食播种面积、单产和总量均比上年增加,实现了“三增”。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900.2万亩,比2013年增19.6万亩,增幅1.0%,自2010年以来首次恢复到1900万亩以上,春粮、早稻和秋粮面积均比上年有所增加。全省粮食平均亩产398.6公斤,比2013年增加8.3公斤,增幅2.1%;总产757.4万吨,比2013年增加23.4万吨,增幅3.2%。
  一个个数据是枯燥的,但透过这些数据不难发现,在耕地逐年减少的今天,这组数据更显珍贵,因为它是广大农民和“三农”工作者用艰辛付出换来的。
  水稻高产创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配套集成技术推广、种粮政策引导、机械化程度提高……浙江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多管齐下,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政策扶持:旱粮成为突破口
  我省要做到口粮自足,必须守住“三条红线”:即在确保195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确保800万吨的粮食产量、1500万吨的粮食生产能力和277.5万吨的粮食储备。面对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严峻形势,为保障粮食安全,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农业部门积极当好参谋,实施行之有效的举措,全省上下形成共识,在稳定水稻面积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旱粮生产。
  2013年9月,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旱粮生产的意见》,提出把旱粮作为我省现阶段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突破口”,通过3-5年努力,力争全省旱粮面积在原有基础上扩大l00万亩以上,年增产粮食30万吨以上。省财政对在经省、市、县(市、区)农业部门认定的旱粮生产基地内种植玉米、番薯、马铃薯、大豆的种植者,按种植面积给予每亩125元的直接补贴;对在果园、桑园和幼疏林地间套种同一旱粮作物100亩以上的种植者,给予每亩20元的直接补贴。另外,还拿出1500万元资金用于50个省级旱粮示范基地建设,每个基地可以获得20-30万元不等的补助资金。
  强有力的扶持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2013年冬季,海盐县年丰家庭农场主王钰采用季节性流转土地的方法,将300多亩冬闲田种上小麦;丽水市莲都区龙达稻米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燕元利用25万元旱粮示范基地补助资金,新建了蓄水池、喷灌设施等,扩大旱粮生产。
  浙江粮食生产的发展潜力在旱粮,这已在2014年得到了充分印证。据统计,2014年全省旱粮播种面积达到663.9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4.9%,比上年增加26.4万亩。
科技支撑:高产创建增产显著
  2014年11月26日,瑞安市南滨街道东湖村粮农钱顺旺的晚稻田里一派热闹景象,省农业厅、省农科院的专家们正在实地验收单产,结果让所有人出乎意料——攻关田晚稻亩产达779.3公斤,比浙江省历年的连作晚稻单产纪录高出了86公斤!“不但破纪录,还超了这么多,是高产创建的功劳。”站在田头,钱顺旺看着刚收割过的稻茬,显得格外自豪:从当年7月21日移栽秧苗开始,历时127天,种出了“牛田”。
  近几年来,按照“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要求,我省深入实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并且大力示范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和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高产典型不断涌现,粮食单产不断提高。虽然2013年和2014年均遇到历史罕见的极端天气,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由于示范片基础条件好、技术措施到位,仍涌现出不少高产核心示范区。
  在2010年水稻高产攻关田亩产突破800公斤后,2011年水稻百亩示范方亩产突破800公斤,高产攻关田亩产突破900公斤;2012年水稻百亩示范方亩产突破900公斤,高产攻关田亩产突破1000公斤,实现三年三大步的飞跃。2013年,全省亩产800公斤以上的示范方66个,其中900公斤以上的6个;2014年,亩产800公斤以上的示范方54个,最高的也超过了900公斤。
  我省科研单位育成的一批高产新品种在高产创建活动中显露头角。“中早39”“中嘉早17”“甬优538”“春优84”“秀水134”等,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去年,由绍兴农科院研发育成的“绍粳18”,已在全省推广播种近40万亩,平均亩产达600公斤左右。
  好品种需要配套好技术,才能发挥更大优势。从2012年开始,我省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大力示范推广水稻基质育秧,应用面积逐年扩大,2014年应用面积超过60万亩,比2012年增加4倍。同时,开展了机插秧“叠盘育秧、供应芽苗”的育供秧新模式、水稻精量机械穴直播和旱粮机械化生产等技术的示范推广。
  2014年,嘉善县西塘镇根据农业部关于开展晚稻高产创建整镇制推进示范的决定,启动了以星建、礼庙、红菱和荻苕为核心方的4个晚稻高产示范区建设,落实面积4万亩。
通过统一实行良种良法、病虫害综合防控、提高土壤肥力、叶面根外追肥等措施,高产创建活动成效颇为显著。据统计,示范区晚稻平均亩产596公斤,比非示范区亩均产量高40公斤,亩增效益135元;农药成本亩均下降15元;肥料成本亩均下降14.3元;示范区内合计全年增收627.2万元。
  不仅如此,我省还在功能性大米的生产技术上有了突破。世界首个适宜糖尿病人食用的“宜糖米”由金华市绿巨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开发成功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近日,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署主任Anna Mc Clung和研究员严文贵,孟加拉国国家原子核农业研究所所长Sayadur Rahman,以及哥伦比亚的水稻专家等专家千里迢迢前来婺城,了解“宜糖米”技术。
机器换人:“换”出节本高效率
  每到农忙时节,龙游县种粮大户董红专家里的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几十台农用机械就要开足马力,轮番登场。这几年,董红专投资1000多万元,购置了粮食生产环节几乎所有的机具和设备,实现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效率比手工成倍成倍地提高。
  机器换人逐渐成为种粮大户提高生产效率的妙招和应对用工紧缺、用工成本提高的良方,大量高效、适用、新型农业机械被广泛应用于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近10年来,全省新增补贴农业机械83.6万台(套),2013年农机总动力达到2462.2万千瓦,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数位居全国第三位;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8.5%,以年均3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增长。
  海盐丰联家庭农场主蔡国良在2014年11月斥资210万元购置了一架直升机,用于植保作业,“高温季节用它在稻田打农药,既省力又高效。”丰联家庭农场有1400亩稻田,从插秧到收割、烘干、加工,已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蔡国良感叹道:“机械化生产精确度高,比人工劳作更能保证粮食产量。”他生产的“沈荡大米”在整个嘉兴地区已经打出了名气,农场里的农机装备不仅自己用,也为周边的粮农服务。
模式创新:“创”出高产高效益
  要保障粮食安全,从根本上来说,需要解决“政府要粮、农民要钱”的矛盾,真正调动起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让他们多种粮、种好粮。就目前而言,种经济作物的效益远远高于种粮,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农民选择种粮?提高种粮效益,无疑是最为关键的。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主推的各种“千斤粮万元钱”模式得到了各地农民的欢迎。
  在景宁畲族自治县澄照乡朱坑村的一个深山坳里,有一片沿溪而上的狭长稻田,这里就是朱贤平的朱氏家庭农场。朱贤平原本在外地开修车行,2011年回老家过年时,他看着大片的农田空着,觉得可惜,便萌发了回家种地的念头。次年10月,他结束了外地的工作回到朱坑村,承包了150余亩地,办起了家庭农场。“光种水稻效益太低了,我在水稻田里套养了螃蟹。”朱贤平介绍说,每亩放养5公斤蟹苗,大约800只左右,待到收获时,每亩能收75公斤左右,每公斤130元,“水稻一亩收益2000多元,螃蟹一亩收益近万元,放养在里面的螺蛳还能有每亩1000元左右的收入。合起来亩均效益在1.3万元以上。”
  类似的“千斤粮万元钱”轮作模式在全省还有很多,比如龙泉的水稻-黒木耳轮作模式、苍南的番茄-晚稻轮作模式、磐安的浙贝母//甜玉米-晚稻轮作模式等等。这些模式提高了亩均效益,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90后农场主傅星如,在衢州市衢江区经营着一个家庭农场。她在稻田里养鳖,为鳖提供了仿生态的环境,鳖钻进水稻丛中玩耍,田里的虫、蛙、螺、草籽等,都成了鳖在养殖池中吃不到的天然饲料。鳖在稻田里吃虫又施肥,稻田可以不用施化肥农药。因为不施化肥、农药,农场里生产的“鳖田米”每公斤能卖到10元。
  粮食安全事关全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2014年,浙江“三农”人以自己的辛勤付出,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