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供销

改革服务转型是今年供销社发展重点

2015年,全省供销社将按照适应新常

  态、改革促发展的要求,坚持“三位一体”抓改革、“三化合一”抓服务、固本拓新抓转型,确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促进供销合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总体目标:确保“两个领先”,即确保“三位一体”综合改革在全国系统内领先,确保社有企业转型升级在全国系统内领先。
  主要经济指标:总经营收入、利润、上缴税收均比上年增长10%以上;农资市场占有率稳定在全省的70%;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比上年增长50%以上;涉农融资额增长10%以上;农业专业化服务面积突破200万亩;农产品市场交易额增长10%以上,达到750亿元;茶叶基地面积、内贸销售额分别增长5%和15%。
深化“三位一体”综合改革,打造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
  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切实把为农服务作为改革的中心任务,把密切与农民的联系作为重要抓手,把提升服务能力作为根本标准,加快推进组织创新、经营创新、服务创新,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从根本上提升为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大试点工作推进力度,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研究解决试点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以点带面、整体联动的态势。
  推进“农合联”建设试点工作。
重点是理顺组织体系、调整内部机构、做好职能衔接、完善各项制度,逐步建立起稳定有效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各项保障机制,为“农合联”正常运行创造条件。
  加快县级供销社发展。围绕打造县域为农服务综合平台的目标,着力加强县域经营服务网络建设,大力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市场化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用人制度,不断增强县级社发展实力和服务能力。加强对不同类型供销社的指导,努力走出适应新形势、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
  创新农村合作金融服务。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积极稳妥地组建资金互助会等资金互助平台,建立和完善稳健运行、风险防控等监督管理机制,更好地发挥合作金融的支农惠农作用,新创办资金互助组织25家。在防范风险的同时,积极开展农信担保、小额贷款等信用服务,形成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信用合作体系。依托农资网络和农信担保体系,推广农资“供销一卡通”等个性化服务。探索介入农村保险互助、农村产权交易等服务领域。
加强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服务规模化、流通现代化水平
  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深化“网上供销百馆万店”建设,办好淘宝网“浙江馆”,新建地方“特色馆”23家。创办农产品电子商务园区,积极开展农产品网上批发和产销对接。引导支持各级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和经纪人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活动。二是推进“智慧农资”平台建设。按照“搭建平台、充实内容、终端扩容、互联互通”的要求,加快“智慧农资”平台功能开发,强化与系统内外资本、技术、人才的合作,探索商品交易、技术服务、金融服务有机结合的运营模式,打造综合性的第三方农资电商平台。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消费品等电子商务。发挥龙头企业和骨干电商平台的作用,加快日用消费品、医药等经营网络的信息化改造,抓好网络平台和物流体系建设,推动“实体+网络”经营模式的发展。社有企业要顺应电商发展的趋势,立足主营业务发展电商业态,放大经营效应。四是依托基层服务组织,探索建设“网上供销综合服务站”。积极开展网订店取、购物体验、配送提货、电子支付、票据代理等业务,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网店建设、人员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有条件的要牵头组建电商服务中心、农村电子商务协会,提升网络的“粘合度”。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经营服务。
要提升农资经营服务水平,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优化经营网点和仓储物流设施布局,拓展经营服务领域;推进农资示范店建设,新建农资示范店200家;落实“庄稼医院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广农资技物结合服务模式,新建庄稼医院55家、改造提升300家;大力推进肥药“双控、减量”。要提升农业生产专业化服务能力,引导农资、茶叶、农产品购销加工企业创办服务性合作社,积极开展良种繁育、统防统治、机械作业、粮食烘干、农产品销售等服务,新创办社会化服务合作社35家;鼓励基层供销社、龙头企业与农民签订产销合作协议,开展订单式服务,提升服务规模化水平。要提升涉农培训规模和层次,培训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产品经纪人、庄稼医生等4000人次。
  提升农产品流通规模和效率。
提升农产品市场的集散功能,继续抓好一批重点在建项目,优化农产品市场布局;推进骨干市场基础设施和软件建设,创新经营手段和交易方式,增强交易功能和辐射带动力;结合村镇改造,发展各类农贸市场。加快培育购销加工主体,积极创办农产品购销公司、连锁超市、社区菜店等经营主体,扩大农产品销售网络,引导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经营模式转型;发展以规模化基地为依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新培育农产品购销主体10家、加工企业10家。积极推动农产品产销对接,努力打造农产品购销新军,培育壮大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开展网上网下结合、多形式的拍卖交易活动,做大茶叶流通规模。
  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农村生活服务,推进日用消费品网络升级改造,扩大城镇和农村社区网点,力争实现经营网络行政村全覆盖;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加快建设一批商贸综合体、购物广场等商业设施,因地制宜开发农产品、废旧商品、装饰建材等专业市场,加快社区和村镇废旧商品回收网点建设,提升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率。通过项目开发、委托代建、购买服务等方式,参与村庄建设、农居改造、污水治理等。
加快社有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深入实施名企、名牌、名家培育计划。在主营业务领域,培育一批引领产业转型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影响力大的特色品牌,造就一支素质高、善创新和经营能力强的企业家队伍。新增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企业5家。
  推动涉农企业“三化”服务。按照合作化、一体化、个性化“三化合一”的要求,加快农资、农产品流通、茶叶等涉农企业服务转型。以合作化为联结,鼓励社有企业创办农民合作社,实现与农民及合作社的紧密结合;以一体化服务为手段,延伸服务链条,打造全产业链服务模式;以个性化为特色,满足不同类型的服务需求,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有效性。
  完善社有企业发展机制。在联合社层面,按照明晰权责、注重长效、分类管理的要求,健全对社有企业的管理监督和绩效考核机制;在社有企业层面,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确保企业稳健发展;在所有制层面,鼓励发展各种所有制,倡导员工持股,优化经营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内在发展动力。确保兴合集团实现总经营收入750亿元。
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夯实为农服务基础
  加强基层供销社建设。推进经营服务综合体建设,通过资产开发、重组改造和服务资源的整合,提升基层供销社经营服务能力,新建经营服务综合体165家。在基层供销社薄弱和空白地区,采取新建、合办、依托等多种方式,加快新建基层供销社步伐,逐步实现乡镇全覆盖,新建基层供销社110家。按照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互利共赢的要求,抓好薄弱基层供销社“振兴计划”的落实。基层供销社销售收入增长10%以上。
  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水平。适应“农合联”建设的要求,积极做好农民合作社的建设服务工作,扩大供销社服务现代农业的规模和覆盖面。以示范社建设为抓手,推进农民合作社提质扩容,推进农民合作社与相关市场主体的联合合作,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新创办农民合作社600家、农民合作社联合社80家。
  加强社属院校和行业协会建设。社属院校要围绕系统发展和社会需求,增强办学特色,深化校社、校企合作,为社会和供销社系统输送合格人才。行业协会要突出行业特色,坚持发展与管理并重,提升综合服务功能,逐步形成与供销社经营服务相适应的协会体系。
本报综合报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