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文明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农村信息报》应运而生。从呱呱落地,茁壮成长,转眼间到了而立之年。三十年来,《农村信息报》以其生机盎然的青春活力,为“三农”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作为《农村信息报》的老记者,我发自内心地为之击掌,为之庆贺。
我参与《农村信息报》的工作,是前期的二十年。二十年的情结,令人难以忘怀。令人难忘的是一段峥嵘岁月。上世纪90年代,绍兴实施50万亩吨粮工程、100万亩名优工程和150万亩外拓工程,三大工程风生水起,成绩斐然。1994年,省农业厅开启评比先进活动,绍兴连续8年荣获全省农业一等奖第一名。当时在绍兴,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按照报社的部署,源源不断地组稿发稿。《绍兴三级干部兴办三千个丰产方》、《绍兴农业产业创新、结构创新、科技创新》、《绍兴四措并举发展外向型农业》等20多篇稿件在《农村信息报》头版发表,随之,这些报道有的还在浙江日报头版、人民日报华东版相继刊登。凭借《农村信息报》的东风,绍兴各项农业最新成果迅速在全省推广应用,助推我省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令人难忘的是《农村信息报》的兴业之力。在浙江人的眼中,《农村信息报》是各级农业领导的得力助手,广大农民的良师益友。《农村信息报》是农村新科技、新成果、新经验推广的重要载体。它全方位宣传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经验,通过宣传、传播和应用,化为农民的财富。对绍兴市来说,《农村信息报》全面报道了诸暨的珍珠和香榧产业,新嵊的长毛兔产业,虞绍的水产基地,越城的高产麻鸭和涵盖全市的名茶,助推这些产业成为全省之最、全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其中就有《农村信息报》的功劳,醒目设计、整版宣传、凸显其特色、提高其知名度等,《农村信息报》都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时任绍兴市常务副市长袁长寿就说过:“《农村信息报》有很强的影响力,宣传力度大,内容吸引人,是出色的舆论工具,在造就全省新型农业中功不可没。”
令人难忘的还有《农村信息报》贴近“三农”的形象。《农村信息报》着眼于农民、立足接地气,是一张大众化的报纸。报道通俗易懂,信息面广,图文并茂,富有特色,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曾经旁注关键词,使人看了一目了然。还每年组织各市农业宣传竞赛,聚焦全省多样化的农业成果,绍兴市在竞赛中,就获得过一等奖、华东经济好新闻奖。着眼于农民,致力于特色,把《农村信息报》推上历史舞台,在全省独树一帜。
二十年的情结,实在难以忘怀。我为有幸成为《农村信息报》的一员而自傲,为《农村信息报》的成长而欢呼。我深信,《农村信息报》定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征途上,谱写更加华丽的篇章。
(作者系绍兴市农业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