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蔡希师
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十一连增”。我省也克服了低温寡照、病虫害重发等多重考验,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粮食播种面积自2010年以来再次站上1900万亩,粮食总产达151.5亿斤,增3.2%。早稻单产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这其中,种粮大户们的努力功不可没。
农业部最近通报表扬的2014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中,我省杭州市姚荣建、丽水市叶旭升、温州市钱顺旺、台州市黄兵4人喜获“2014年全国种粮大户”荣誉称号。他们为什么能获此殊荣,在粮食生产上他们有什么独到之处?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4位获奖者,听听他们的种粮故事。
姚荣建:学以致用种好粮
姚荣建,杭州余杭人,翻看他的履历表,一个“农”字贯穿其中。“我1987年从台州供销学校农资专业毕业,就一直从事农业生产方面的工作。”姚荣建向记者介绍,他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当时的余杭县瓶窑供销社任农资辅导员,2002年开始在余杭区良渚街道从事农药经营和植保服务,2008年他牵头组织成立了“杭州及时雨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开展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到2013年,合作社已累计服务面积7万余亩,获得了“农业部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浙江省示范性专业合作社”等称号。
2013年,多年奋斗在粮食生产战线上的姚荣建萌生了转包土地种粮的想法,“我学了这么多农业知识,如果自己种粮,是不是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所学呢?”对于姚荣建的这个想法,当地的农业部门也非常支持。因为姚荣建本身就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农技员,较之普通农民有着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新颖的想法,通过这样的大户带头,能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中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推广应用。当年,在上级农业部门的支持下,姚荣建在良渚街道纤石村粮食生产功能区流转了1115亩土地,开始规模种粮。
在粮食生产中,姚荣建积极引进超高产新品种,大力推广高产技术,加大农业机械设备的投入,大力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同时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在这些措施下,姚荣建的承包田粮食产量显著提高,2013年粮食总产715吨,2014年粮食总产823.5吨,亩产量达710公斤,总产值达到290余万元,粮食亩产比流转前的540公斤增产170公斤,亩增效益612元,总增效益68万余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两年,姚荣建积极参加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活动,他承包的粮田成为了余杭区首批粮食示范园区,他本人成为余杭区种粮科技示范户,获得余杭区政府2013年种粮突出贡献奖,今年更是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当记者问起他今后的想法时,他告诉记者:“继续种好粮,能够为粮食安全献一份力,也算对得起自己搞了这么多年的农业工作。”
叶旭升:产加销一条龙增效益
作为2014年丽水市唯一的全国种粮大户,叶旭升谈起这项殊荣时,眉角处便泛着喜气。“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很兴奋,作为丽水市的独苗苗,有点当上状元郎的感觉。”
据叶旭升介绍,他从2009年就开始连片租赁农田种粮,还建立了百亩水稻优质米示范基地,并组建了松阳县卯丰粮食专业合作社,随后粮食种植规模逐年增加,粮食播种面积连续5年达到千亩以上。2014年叶旭升转包农田达到2355亩(其中松阳本地承包355亩、江西省乐平市高家镇、弋阳县曹溪乡和金溪县黄通乡等地种植2000亩),粮食播种面积2520亩。同时,拥有3000吨稻谷烘干能力和1.5万吨稻谷加工销售能力的企业,形成了水稻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成为松阳县粮食第一种植、加工、销售大户。
谈起“种粮经”,叶旭升有着自己的看法:“想要提高生产效率,必须最大限度地实现全程农业机械化,降低种粮的生产成本。”据他介绍,现在他种粮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90%以上,近两年他投资300多万元,购置农机具,还建了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各一座。现在他拥有播种机3台,插秧机5台,拖拉机5台,收割机3台,烘干机5台,高压喷雾机3台,抽水机2台以及各种小型农机具30多台。生产作业实行统一机耕,统一机播、机插,统一植保,统一机收,统一机烘等全程机械化。
同时,叶旭升积极推广应用水稻集约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无害化统一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提高栽培管理水平,用产品的优良品质去提高市场的认可度,从而打响老旭牌天然米品牌。如今,他年生产加工大米1.5万吨,年产值达4600万元。
而对于自己所获得的荣誉,叶旭升笑着说:“种粮就像考状元,眼光新,技术好,成绩自然也就上去了。”
钱顺旺:高产攻关获佳绩
这段时间,对于温州市瑞安南滨街道塘渔村的钱顺旺来说,可谓是喜事连连。上月初,钱顺旺刚刚以“甬优12”攻关田亩产779.3公斤的骄人成绩,打破了浙江省连作晚稻最高亩产吉尼斯纪录,最近又荣获全国种粮大户的殊荣。
据了解,钱顺旺从2000年起开始规模种粮,从最初的136亩地发展到 2014年的 378亩地,虽然规模不算特别大,但颇为不易。“我们这边散户多,他们一亩两亩地种着,不愿意流转出去。”相对于我省获得“2014年全国种粮大户”称号的其他3位种粮大户,钱顺旺的种粮面积可能只是他们的零头。为何会选上他?钱顺旺有着自己的特色。
地不多,就想方设法增加亩产值。在钱顺旺看来,土地面积少虽然有一定的劣势,但换个角度看,未免也不是件好事。“土地少了,那我就搞精品,提高亩产量,做到效益不比别人差。”钱顺旺笑着跟记者介绍,2014年他连片种植的150亩晚稻高产示范方经省、市验收组专家验收,平均单产751.5公斤,比周边农户亩增产150公斤以上,最高田块亩产779.3公斤,打破了浙江省连晚攻关农机化田最高亩产纪录。
农机化推动现代农业发展。2014年,钱顺旺为周边农户开展集中育秧,早、晚两季面积共达1216亩,同时,他考虑到南滨街道的粮食烘干一直比较紧张,于是积极实施中央水稻产业提升项目,“在2013年,我新购置12台批处理 10吨以上烘干机,建立了540平方米的粮食烘干中心,这样我们街道的农户就不必为粮食烘干担心了。”据记者了解,这个新建的粮食烘干中心,能够保证周边200多户农户顺利开展粮食烘干工作。一年来,他为农户代烘稻谷11050吨,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极大地调动了周边农户的种粮积极性。“这次全国种粮大户的荣誉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接下来,我还会继续多种粮种好粮。”钱顺旺开心地说道。
黄兵:用抛荒地种早稻促增收
台州临海的黄兵,当地远近闻名的种粮人。自2009年转包耕地种粮以来,从当年的近350亩发展到2014的1889亩,他在多种粮、种好粮方面的经验给当地的农户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抛荒一直是影响粮食安全的一个大问题。“好好的地荒着多可惜,反正我也要扩大规模,就优先转包抛荒地,一举两得的事情。”据黄兵介绍,这几年从江南街道农户中转包抛荒地80亩,从大田街道农户中转包抛荒地近百亩。他在承包耕地中全部种植粮油作物。近3年,他种植粮食作物7300亩,粮食总产3776吨,交售给国家3346吨。
黄兵还千方百计扩大早稻种植面积。为了扩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他力争多种早稻,早稻面积从2012年的321亩发展到2014年的728亩。为此先后投资建设单栋钢架大棚10亩,育秧流水线 3条,烘干机6台,建成了育秧中心与烘干中心,并通过试验,将早稻播种时间从习惯的3月底4月初提前到 3月 12-15日播种,从而保证连作晚稻在7月底前插种完成,为夺取早、晚稻双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在自己搞好生产的同时,黄兵通过装备农业机械(这几年先后共装备农业机具57台套),为周边农户开展代育、代收、代烘等服务。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他为周边农户代育秧1400亩,代收割 1500亩,代烘干600吨。如2014年早稻生产期间,由于连续阴雨、寡照,小芝镇一个种粮大户在溪下村有300亩早稻出现大面积倒伏,到8月初还没收割,而黄兵在7月26日连作晚稻已插种完成。了解此情况后,他就调出自己的收割机帮助小芝镇的这位种粮大户完成收割。对此,黄兵告诉记者:“大户不仅是种的地多,还要给其他人做榜样,帮助他们,坚定他们种粮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