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科技

202种钱塘江土著鱼今安在

  白鲟、伍氏白鱼、花斑副沙鳅、中华花布鲆……曾几何时,它们都是钱塘江里的主要居民,上世纪80年代,钱塘江全江段共有202种鱼;到了2001年,钱塘江杭州段有127种鱼,鲥鱼、白鲟、伍氏白鱼等20多种土著鱼难觅踪影,品种减少达15.7%。并称为“长江三鲜”的刀鱼、鲥鱼、长尾鮠,数十年来或消亡或锐减。为让水更清鱼更多,去年杭州共投放1.147亿尾鱼苗。
  现在钱塘江里还有多少种鱼?曾经的土著鱼哪些已经不见踪影?遗憾的是,笔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自上世纪80年代后,关于钱塘江流域的鱼类,至今尚没有一次全面的调查。从去年开始,杭州渔政部门开始对钱塘江杭州段的鱼类进行再调查。
土著鱼的种类和数量锐减污染、采砂、捕捞是主因
  上世纪80年代,钱塘江全江段共有202种鱼;毋庸置疑的是,钱塘江流域现在的土著鱼数量和种群已经大不如前。
  杭州市渔政监督管理总站副站长张婉平介绍了钱塘江洄游性和非洄游性鱼类减少的原因。首先是水环境污染。钱塘江沿岸的城市化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比较快,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进入钱塘江,水质污染比较严重。其次是挖砂船导致。钱塘江被大量挖砂后,鱼类水生环境遭到破坏。在江底栖息的底栖生物生存环境被破坏后,鱼类的食物链被切断,产卵场又遭到破坏,导致鱼类无法正常繁衍。第三是过度捕捞。渔民们用的渔网越来越密,捕捞强度过大,致使刀鱼等渔业资源衰退。
  据统计,目前钱塘江登记的涉渔船舶共有920多艘。“这些捕捞船只中,有近7成的捕获物来自每年的人工增殖放流。”杭州渔政站工作人员说,“但是,非法捕捞的情况一直存在。”
  刀鱼、鲥鱼、长尾鮠,并称为“长江三鲜”。数十年来,它们在钱塘江里或消亡或锐减,折射出的是整个钱塘江的渔业资源的变化。杭州渔政站一位工作人员曾参与过2001年钱塘江渔业资源调查,据他回忆,“钱塘江里找不到的鱼,有白鲟、伍氏白鱼、花斑副沙鳅、中华花布鲆等20种。”
首部渔业地方性法规出台去年杭州共投放1.147亿尾鱼苗
《钱塘江(杭州段)渔业资源现状》记载,早在2001年,钱塘江渔业资源已进入贫乏期,野生渔业资源的利用已相当脆弱。
  笔者从杭州渔政监督管理总站获悉,从1983年起,杭州市每年对钱塘江采取增殖放流,放流的鱼种包括白鲢、花鲢、青鱼和三角鲂等十几个品种,通过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很好地恢复和保护了钱塘江的渔业资源。而这些放流的品种,也是如今钱塘江里主要的鱼类。
  “十二五”期间,各级财政每年要投入增殖放流资金600万元以上,向包括钱塘江在内的杭州市主要天然渔业水域进行放流,年均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达到3500万尾(只)以上。
  同时,杭州市去年6月实施了《杭州市渔业资源管理规定》,将加强捕捞强度控制,严格捕捞船网工具指标控制和捕捞限额控制,实行捕捞退出机制,加强资源调查等,以保护钱塘江等杭州天然水生渔业资源。
  为了让水更清,鱼更多,杭州增殖放流的力度还在加大。2014年度,杭州全市放流各类水生生物1.147亿尾,投入各类资金1231万元;加大渔政执法力度,组织开展春潮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一打三整治”专项行动等,打击电鱼、无证捕捞等违法行为。施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