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廷尚 通讯员 苗承舟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步伐,农业机械数量与日俱增,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作业为主的跨越。然而,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也面临着农机保险保障不足的烦恼。“农机要像汽车一样能有保费少、赔付高的保险就好了”,这是广大农机手的共同呼声。去年4月,省农机局联合安信农保公司在全省试行推出农机保险,试图让“机器换人”换得更安全。那么,农机保险的“春天”真的来了吗?
需求迫切,蹒跚起步初显成效
近年来,我省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等高价值高性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机具大幅增长,因驾驶操作不当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身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此外,我省地处东南沿海,台风、梅汛等自然灾害频发,每年因灾受损农机和设施大棚为数不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3年余姚因水灾受损农机近5000台,受淹设施大棚10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万元。“农业经营大户迫切需要农机保险予以保障,提高抗风险能力,消除购机用机的后顾之忧。”当地农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5月,杭州萧山农户施秋琴、谢建东、丁海洋从吉峰农机公司购买了7台拖拉机、插秧机和收割机,还免费获得了由吉峰农机公司提供的总保额200万元的农机保险。这成为全省开展农机保险战略合作后的第一单。
根据省农机局与农信安保公司签订的战略协议,保险公司推出了机损险、人员险、三者险等3种农机保险险种,并根据不同农机的机型、价值、风险程度以及保额需求将3种险种组成4个不同组合、20个不同档,执行小于1.5‰的保险费率。
农机保险推出后,各地农机部门积极做好宣传服务工作,扩大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农机安全保障程度,这让不少农机手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武义金霖放粮食专业合作社因暴雨造成积水导致烘干机被淹,获得赔付3.47万元,是2014年全省农机保险赔付的最大一笔赔款;嵊州农机手钱利华驾驶联合收割机在作业过程中不慎撞到电线杆,造成收割机前侧割台部分受损,获得了4135元的赔偿;龙游农机手许秀明驾驶联合收割机在田间作业时发生侧翻,得到了安信农保公司3235元的赔款……
统计显示,到2014年底,“安信农保”已在除宁波市、海盐县以外的全省各地拓展农机保险业务,建立保险服务点49个,共投保机具1528台、保费48.29万元、保额3.42亿元。
优化完善,探索提高投保率
前段时间,嘉兴农机手周祖民收到保险公司打来的一笔理赔款,之前,他驾驶的农用拖拉机在农田里作业时与另一辆农用拖拉机发生了碰撞,经保险公司审核后理赔成功。
周祖民告诉记者,2014年省里推出农机保险后,他花870元买了一份拖拉机保险。“虽然这次获得了理赔,但还是觉得保险赔偿金额不高,不像汽车保险赔偿金额那么高。”
与周祖民有同样看法的农机手不在少数,这也成为农户投保热情不高的原因之一。
调查显示,尽管安信农保公司在保费上已作出很大让步,但对于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烘干机等高性能农机具,一般单台保费仍需300元以上,农民普遍认为保费较贵,参保意愿不强。
另外,农机保险在保障程度、保障范围、保险方式上也与农民需求有一定差距。
农户投保热情不高,直接表现在投保机具种类和数量上。省农机局的统计数字显示,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烘干机投保率分别只占现有机具总量的4.0%、1.3%、1.4%和3.9%,其他机械投保率更低,许多农业机械更是零投保。
针对保险条款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安信农保公司对2015年保险方案进行了修订。
据该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新的方案把死亡伤残保险金额定在5万到20万元,农机手选择余地更大,保障程度更高;取消原来规定一台机具5个操作人员限定,只要符合规定的驾驶操作人员均可以享受保险保障;增加烘干机附加自燃损失险,使烘干机自燃损失有了保障。同一机型可在对应的农业机械损失保险、驾驶操作和随机辅助作业人员意外伤害保险、第三者责任保险中选择组合投保,灵活性更强。这些条款的修改,将使农机保险更加切合农民需求和生产作业实际。
针对农户普遍反映保费高的问题,宁波市、海盐县等地已开始把农机保险列入政策性保险的探索。
宁波市从2013年开始,将拖拉机交强险和联合收割机第三者责任险纳入政策性保险范畴。宁波市规定,对功率14.7千瓦以下的纯农田作业拖拉机投保交强险的给予40元补贴,功率14.7千瓦以上的给予60元补贴,对投保联合收割机第三者责任险的给予130元补贴。宁波各县(市、区)在市级补贴的基础上实行累加补贴,机主基本上不用自己承担保险费用。2014年,宁波全市安排补贴资金达89万元。海盐县将农机保险纳入家庭农场保险范围,县财政给予保费50%的补助。两地的实践表明,农机保险被纳入政策性保险给予财政补助后,农机具投保率超过了70%。
全面推开,仍需扶一把
我省农机保险在成功跨出第一步的同时,也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离“保费少、赔付高”的农民诉求还有一定距离。有专家表示,全面推开农机保险,把农机保险纳入政策性补贴范围是破解农机保险“叫好不叫座”现象的“钥匙”。
目前,政策法规上的规定,已经为农机政策性保险的推出开启了“大门”。《农业保险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浙江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等都有把农机保险纳入政策性补贴的条文。《浙江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第六条更是明文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将“农业机械的保险费用补贴”列入财政预算。
放眼省内外,成功经验并不少。上海、江苏等地,都已广泛开展农机政策性保险,成效明显。宁波、海盐等地的实践也表明,给予农机保险财政补贴,对提升农机投保率、保障农机作业安全作用显著。
调查显示,参照其他省份和宁波、海盐等地农机保险产品情况,如果对纯农田作业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烘干机和设施大棚保费按50%进行补贴,财政每年需要安排1500万元左右的补贴资金。日前,省农业厅已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努力推动我省农机政策性保险早日出台。
省农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农机保险要在全省普遍推广应用,让农民主动购买,除了要争取财政补贴外,还应在产品、技术、服务、营销渠道上进行创新,只有让农户实实在在体会到参保的优越性、保障“机器换人”安全健康推进,农机保险的“春天”才会更快到来。
绍兴市柯桥区农机管理总站和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来到田间宣传推广农机保险,并将一份保单交到马鞍镇张友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邵张友手上。 沈潇 马汉兵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