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农机化

新常态下,农机行业如何走出“新路”

  2004年《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及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首次实施,在我国农机化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得益于国家立法、政策拉动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农机化刚需,让我国的农机化生产和农机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2012年,我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农机制造国与最大农机消费市场。
  事实上,最近两年我国农机工业开始呈现增长乏力的趋势,起初是个别产品增长乏力、总体形势好,后来发展成个别产品形势好、总体增长乏力,2014年则出现了只有极个别的产品、极个别企业火热,大量企业和大宗消费的产品整体增长乏力的情况。
  据分析,这种变化应该不是行业周期性引起的需求变化,而是农机行业进入转型升级新常态的标志。这种新常态的表现是市场饱和、竞争激烈、增长乏力、利润压缩,但农机行业的长期前景仍被看好。
  从当前的农机市场可以看出,企业的竞争已经由产品简单制造、供给的“浅水区”,进入到资本、技术投入风险与收益并存的“深水区”,在政策、用户、土地等市场要素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多种产品销量下滑,农机行业的“新常态”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农机行业要走出“新路”,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从“制造”到“智造”,为农机产品贴上智慧的标签。新常态下的农机行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阵痛,农机企业需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专注用心制造出优质的农机产品,要锐意创新,促进产品由简单的模仿设计向自主研发转型,创造出更多的智慧产品。
  二是调整企业重心,充分重视市场的力量。一方面,“普惠制”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发展的必然方向,而“普惠制”下的农机市场将让消费者真正拥有自由选择、自主消费的权利,同时企业也能自主经营、公平竞争,市场主体双方自由博弈,市场竞争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将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国际巨头和跨界资本竞相涌入农机行业,必然带来强烈冲击,甚至是颠覆或重构现有产业格局。农机企业面对新常态,必须调整重心,充分重视市场的力量,在“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来解决”的规则下玩好转型升级的“游戏”。
  三是把用户需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来。农机市场今后的供需力量将发生彻底变化,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将与农场、农垦系统等大客户一起逐渐成长为农机市场消费的主流势力。面对这种发展趋势,农机企业要把用户需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来,投入力量研发和生产真正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农机产品,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农机流通企业应由先前的“大众营销”转向“大客户营销”,重视专业用户的需求特点,采取专家式的跟踪服务,根据大客户的需求提供订单式的产品和服务,把握并有效满足用户需求,才能赢得终端客户争夺战的胜利,进而在转型升级的农机行业新常态下引领行业发展。
  四是推动生产集约化。土地的加速流转形成连片生产,必然要求效率更高的农业机械。农机企业在转型升级新常态下寻求走出“新路”的捷径,必然要关注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土地以及终端用户的变化。土地流转的规模化和终端用户的专业化都要求农机生产企业向产品大型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调整产品结构,推动新机具、新技术的应用。因此,研发适合大规模生产、应用的大马力高端智能农业机械,推动生产集约化,是当前趋势下企业的必然选择。唯此,才能实现农机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才能迎来我国农机行业下一个质量更高的“黄金十年”。
孙伟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