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寒冬农闲季节,可笔者在平湖农村走访时发现,许多农民正忙着学技术、调结构、施肥料,早早兴起了备耕热潮。
日前,笔者来到位于新埭镇姚浜村的钢博农场,这里的农民正忙着给大棚里已经翻耕好的田地施用蘑菇废料;在育苗大棚里,农场主人徐在林正向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盛保龙讨教芦笋育苗技术。徐在林告诉笔者,自己已连续多年种植蘑菇13万平方尺,今年开始涉足芦笋种植。这几天,他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加紧做好7万株芦笋苗的管理,为开春后将要种植的30亩大棚芦笋培育壮苗,“种植芦笋后,蘑菇废料变肥料,增加收入,经济效益好一点”。
笔者了解到,新埭镇的土地流转面积已达3.1万余亩,占全镇总承包面积的近60%,造就了一大批规模种田能手,其中百亩以上的就有40多户。他们积极推广种养复合生态型农作模式,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越是冬季越是忙。
如今,春节前学技术、调结构、施肥料,成了这些新型农民的新时尚。新埭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主动顺应农民的这一变化,组成4支备耕服务队,提前开启了科技备耕下乡服务活动,把农业新品种、新科技、新工艺送到田间地头,为农民备耕生产“保驾护航”。“把好的‘三新’技术向农户推广,形成产业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盛保龙说。 谢付良 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