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言论

村医不一定要姓“村”

  没人愿意当村医,是乡土中国面临的现实窘境。近几年,新医改虽然让村医收入趋稳,少部分村医甚至有所提高,但与原来有卖药收入相比,大部分村医收入比原来少了一大截,甚至不如外出务工。被寄予厚望的大学生村医人心不稳,一些人甚至一有机会就想走,因为在农村工作不仅收入低,业务发展空间小,生活也很枯燥。各种调查数据显示,近10年来新从事乡村医生的年轻人数量明显下降。
  其实,类似窘境不是我国独有,即使在发达国家,边远、偏僻农村地区也难留住村医。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把新生代村医留在农村,尤其是在中西部各种服务配套欠缺的广袤乡村,同样困难。因此,弥补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缺口的关键,恐怕不在留人,而在于找到一种途径和机制,让医疗卫生资源和服务流向农村。
  寻找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未来,要改变思路。也就是说,村医不一定非得姓“村”,新生代村医不一定要长住村里。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际上的“巡回式”办法,培育支援式、派出式的村医,只要保障村民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可获得性,就行了。
  农村需要的是优质高效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而不是苦情奉献、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无奈坚守者。农村要获得便捷、安全、持久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必须解决当前困扰村医的收入、待遇等问题,让他们职业发展有空间、生活有奔头,舍此别无他途。
  不过,即使采取轮换式、支援式培育村医,也需要变换对村医的激励方式。比如重庆荣昌就用“计工分”办法,奖励村医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结果一些退出村医队伍的老村医还想重当村医,半夜里也有村医愿去村民家里随访。荣昌借此提高村医准入门槛,拥有执业资格的村医大量增加。当然,卫生主管部门还要加强服务质量监控,以防出现服务空白。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用老眼光看待村医这个群体,媒体给他们贴的标签常常是“坚守几十年”“默默付出”“无人接替”等。是走出这种观念误区的时候了,因为只有让村医回归价值轨道,顺利实现职业化转变,才能找到“明天谁给老乡看病”的正解。
  (摘自《人民日报》 李红梅/文2015年1月6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