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农民信箱

村道修了25年,还在继续修

浪坑村村民何时能圆上通车梦

  •   □本报记者 裘云峰 通讯员 沈荣方
      里南乡浪坑村是嵊州市最南边的小山村,由毛立坪、外浪坑、里浪坑、里下山、会山脚等自然村组成,这些自然村以外浪坑为中心,如扇子形态分布,镶嵌在海拔500多米的高山上,目前只有外浪坑自然村通上了公路。
      浪坑村现有山林面积近万亩。这里的村民收入主要以卖茶叶、毛竹等为主,不过,由于交通不便,如何运到外面去卖,成了村民最纠结的事。像春茶采摘时,白天村民要忙于采茶叶,晚上又要忙炒制,为能卖个好价格,凌晨3点不到,村民们就要将炒制好的茶叶沿着山路挑到玠溪茶叶市场去卖,如等到第二天,同样的茶叶,每斤价格就要低5至10元。
      若要富先修路,已成为村民的共识。但浪坑村的通村公路建设,却成了漫漫长路。
      浪坑村村支书厉国荣告诉记者,早在1990年,里浪坑村就开始修路,村民们手工打了3至4个月机耕路,由于缺资金,中途停了下来。2007年,当地5个自然村合并成浪坑村,当时的村委会重新启动了修路工程,但经规划核算,整个工程需要资金300余万元,修路一事再次搁浅。2013年,在对原规划作了修改后,浪坑村的修路工程终于开工。
      厉国荣说,整个项目需要资金100万元左右,当初计划是由有关部门补助20万元,其余80万元村里通过山地承包筹集资金和乡里补助解决。未曾想,等工程开工后,原计划投资50万元来村里承包山地的人取消了计划,修路工程出现了巨大的资金缺口,村路也因此断断续续修了1年多。如今,4个自然村8.7公里的毛路已基本建成,三座跨溪桥梁也即将完工。“大家盼了很长时间了,希望工程可别停了。”里下山自然村村民蒋志根说,“现在修路的挖掘机每天都在等油‘喝’,村里筹到一些柴油钱,只够工程做几天,进度很慢。”
      厉国荣说,目前乡政府已经补助了40万元,村里又借了10几万元,但还差近50万元。“这次无论如何都要把路修下去,希望有热心人能帮村里想想办法,解决资金问题。”厉国荣的话语里充满了坚定和期许。
    浪坑村尚未硬化的村路。
    建好的跨溪桥两端还没公路连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