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国第一打假人王海之后,如今的民间职业打假队伍已越来越壮大,收入也是节节攀升。据媒体近日报道,靠打假谋生的中国职业打假人,一年收入可以多达30万元。
到商场里面挑挑拣拣,只要是过期的、含有违禁成分的、外包装夸大宣传的抑或根本就是冒牌货的商品,都会进入职业打假人的视野。而且,每年还可能有多达30万元的丰厚回报。看起来,职业打假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也不能只看到这丰厚的30万元年收入,表面风光的背后,是时下依然严峻的消费环境。
客观而言,随着各项法规、制度的逐步完备,近年来,消费者权益保护有了很大改观。特别是,消费者自身的维权意识也有了长足进步。但与此同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利益的刺激下,一些不法企业的违规行为也更具隐蔽性。此外,鉴假过程中,在检测机构开出的高昂检测费用面前,很多民众只能望而却步,消费维权往往也就成了镜花水月。
正是因为维权成本高、维权难,一些消费者权益维护组织的无力,民众才会产生深深的无奈感,而这恰恰是职业打假人蓬勃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是老百姓习惯于等、靠别人做主,也不是没有尝试过个体维权的努力,而是目前的消费环境仍缺乏对民众自发、自主维权的支持。
2014年3月施行的新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固然提高了对消费者的赔偿力度,然而,好的制度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不然,依然会成为悬置的利好。 胡印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