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衢州市衢江区周家乡丰上清村的舒小洪每天一大早从家里赶往长途汽车站,把全村头天挖出的几百公斤雷笋托运给各地的客户。舒小洪告诉笔者,前两个月开始覆盖,现在每天能出笋几十公斤,有1000多元收入。“没有覆盖之前,一亩雷竹年收入不到500元,而现在则是原来的四五十倍。”丰上清村村民舒林才说,这要归功于竹笋覆盖“春笋冬出”技术。2012年,他在专家指导下用砻糠覆盖了380平方米雷竹,让原本次年三四月份长出的竹笋提前了四个月,售价也翻了好几倍。说起收入,舒林才翻开这几年的卖笋记录:2012年竹笋收入1.23万元,折算成亩产值2.16万元;2013年,舒林才又覆盖400平方米雷竹,收入2.30万元,折合亩产3.83万元,创下全市竹林单产新记录。
2014年丰上清村雷竹覆盖面积增加到160亩,仅竹笋一项,全村每年可增收160余万元。
衢江区林业局林技推广中心主任何仁华介绍,竹笋覆盖示范基地年亩产值都达到万元以上,平均1.5万元,而成本约8000元,效益可观,2014年全区竹笋覆盖面积达到300亩。
全旺镇红岩村的余正中是推广竹笋覆盖“春笋冬出”技术的第一人。2013年底,他又在专家指导下,再次引进新技术,搞起“混搭风”——利用毛竹覆盖基地的林下空地复合栽培食用菌。2014年年初,基地种植的近万袋金针菇、平菇进入采收期,出菇率高达100%。前后共采收4批次,收入达6万余元。同时,食用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也加快了春笋的生长,出笋期比以往提前近一个月,亩竹笋收入1.5万元。通过竹菌复合经营,每亩毛竹地收入近8万元。
“我们还在基地推广‘竹腔施肥’新技术。”何仁华介绍,“竹腔施肥”新技术就是将增产剂注入竹腔内,达到快速施肥的效果,每亩只需20元成本。“以前不仅要把一包包肥料扛上山,还要开沟、覆土等,而现在打一针就搞定,新技术为竹农增收出了大力。”舒林才说。
新技术激发新活力。2014年9月初,杜泽镇白鹤山村马文进的竹林基地“穿着短袖挖冬笋”新鲜事让很多竹农为之心动。原来,马文进在林业专家指导下,引进“冬笋夏出”技术,将每年7—8月间的林地垦复推迟到9-10月,实现在垦地的同时收获早产的冬笋。 周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