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回归农田的追梦人

——“粮二代”培育发展的东阳探索

  □本报记者 杨辉 见习记者 刘杨银
  70后不愿种田,80后不会种田,90后不谈种田……在种粮面临“后继乏人”的境况下,地处浙中的东阳市,这个曾创造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寀卢模式”的发源地,已涌现了一批可敬可爱的“粮二代”,他们接过父辈大旗,投身种粮大业,追逐农田梦。
回归农田,后继有人
“前几天,就有个刚从宁波一所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在家人陪伴下,到我办公室咨询种粮政策,准备投身农业。”东阳市农业局局长吴梦良告诉记者。这在东阳不是个案,而是代表着一个方向和一股力量。
  劳作辛苦,效益相对较低,种粮职业不够体面……这些传统的观念,随着国家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推进、种粮规模效益的提升而正在逐渐改变,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回归农田,继承父辈的事业。他们就是“粮二代”。
  王美君是东阳“粮二代”的典型代表。在父亲的影响和帮助指导下,2008年辞工回村创业的她,目前的种粮面积已从起步时的100亩扩大到1240亩。由她担任理事长的碧得丰粮食生产合作社,今年的种植面积则达到4000亩。
  据东阳市农业局统计,目前,全市的“粮二代”已从两年前的7个增加到16个,种植面积从3258亩增加到14110余亩。虽说绝对量还不大,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正吸引着更多年轻人加入种粮大军。
政府引导,信心提振
  把时钟拨回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寀卢模式”的影响下,东阳一大批农民投身种粮,并以此为事业,成为种粮大户,为当地粮食生产作出了贡献。
  时过境迁。当年的壮年一代,如今即将或已进入花甲之年,急需寻找接班人,继续他们的事业。
  郭荷生就是其中一位。曾经搞建筑施工的他,1996年回到东阳从事农业生产,目前种粮面积达400多亩。今年53岁的他,从内心深处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回来接班,继承他近20年的事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女儿至今仍在纠结中。
  东阳市委、市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近年来,开始重视“粮二代”的培育。该市农业局对全市所有种粮大户进行了摸底调查,了解他们的经营情况和“二代”的接班意向。市里还统筹规划,依托水稻产业提升项目等,分区域有重点地扶持“粮二代”。
  吴梦良告诉记者,以建设水稻育秧烘干中心为例,按照一定面积和辐射区域,市农业局计划在全市建设15个大型水稻育秧烘干中心,目前已建成9个,其中有5个由“粮二代”在经营。
  对“粮二代”的培育不仅仅局限于此,农业部门更多地侧重于农业技术的指导服务,及时帮助“粮二代”解决生产中碰到的难题。对此,今年29岁的“粮二代”楼金乔特别有感受:“作为一个门外汉,2009年,刚入农门时,完全不懂农业生产技术,我种的早稻亩产只有150公斤。近几年,在农技部门的指导帮助下,亩产稳定在375公斤左右。”有了农业部门的技术指导,大大提振了“粮二代”搞好农业生产的信心。
  农业部门还利用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科技带头人培训等项目,提升“粮二代”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前不久,我们组织‘粮二代’去杭州参加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班,培训费、住宿费等都由农业部门承担。”东阳市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主任贾华凑说。
机器换人,规模提升
  记者在走访“粮二代”中发现,种粮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和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融合,提升了近年的种粮效益,这是吸引年轻人回归农田的重要因素。他们希望依靠农机化从根本上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粮状况,希望以规模经营、打造全产业链等手段,获取更好的种粮效益,让种粮真正成为一份体面的职业。“农场里有拖拉机3台、播种机4台、烘干机10台、收割机4台,从播种、育秧、插秧、收割到烘干都实现了机械化。”“粮二代”蒋健对记者聊起农场的农机装备,满脸自豪。这位“准90后”去年刚辞了当地供电所的一份工作,与父亲一起种粮。虽入行才一年,但这些配套齐全的农机,让初生牛犊的他坚信,种粮只有靠农业机械化,才能降本、减轻劳作强度;只有扩大规模经营,才能增加效益。
  也正是得益于农机装备的“鸟枪换炮”,楼金乔的土地经营面积从两年前的300亩增加到了目前的700亩。“只要有相对稳定的流转土地,以目前的农机设备配置,我就能种1000亩左右。”楼金乔自信地说。据了解,东阳市16个“粮二代”平均经营土地面积达491亩,平均复种面积达880亩。
  由此可见,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机化的推进,是吸引年轻的“粮二代”回归农田的一个重要因素。
延伸产业,提高价值
  出生于1991年的吕键微,今年初才从上海的一家贸易公司辞职回到东阳,跟着父亲一起种粮。尽管是初出茅庐,但小伙子已对怎么种好粮卖好粮有着自己的想法并付诸行动。
  原先在上海做销售工作的他成为“粮二代”后,特别关注粮食生产的后几道环节——稻米加工包装和销售。虽然他父亲几年前就购进了稻米加工设备,但加工出来的大米主要是卖给周边村民,价格也不高。吕键微结合过去的销售经验,分析后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二:一是没有品牌,二是销售渠道不宽。为此,他为自产的大米注册了“禹东”商标,并进行适当包装。他跑遍所在的横店镇的大小超市、农贸市场和酒店,推销“禹东”牌大米。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他已和镇里的大部分村超市达成一致,合作销售“禹东”牌大米。
  吕键微给记者算了一笔明细账:过去稻谷卖给粮站,收购价为每公斤2.96元,而现在的“禹东”牌大米能卖到每公斤5.6元,算上碾米时的去壳和损耗,相当于1公斤稻谷可卖到4.2元,附加值至少提升40%。碾米产生的米糠还能以每公斤0.90元的价格卖给养殖场作饲料,基本抵消了加工成本。通过将产业链拉长,亩均净收益可达400元左右,这还不包括各项种粮补贴性收入。
  这只是吕键微计划中的第一步。接下去,他将重点推广刚刚注册的“八面禹东”精品米,以进一步提升稻米加工后的附加值。“横店镇和东阳市经济发达,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只要确保优质、打出品牌,精品米肯定有市场。”吕键微说。他还计划着让“禹东”品牌的大米在网上销售。
  相对于粮一代关注怎么种好粮,“粮二代”更注重在种好粮的同时如何卖好粮。据了解,东阳的几位“粮二代”都走上了粮食加工销售的路子,在延伸粮食产业链中受益。
  记者感言:在对“粮二代”采访中发现,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全程机械化是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用工成本的重要手段,规模化是获取种粮比较效益的重要前提,全产业链发展是提升效益的重要方向。东阳“粮二代”的涌现,既有政府扶持引导的因素,又有老一代经营主体传帮带的基础,更有年轻一代转变观念、对土地怀有感情、帮父辈一把的情结。但归根结蒂,种粮效益的回升是吸引“粮二代”回归农田的原动力。我们期待浙江大地有更多的“粮二代”回归农田,为保障我省粮食安全做出贡献。相关链接:
“粮二代”的诉求与梦想
  王美君:希望能有较长期限且承租关系稳定的流转土地,租金价格能基本保持稳定。
  楼金乔:农业创业投入大、资金周转期长,希望能够利用承包土地和农机设备向银行进行抵押贷款,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蒋健:希望农机维修和售后服务体系能更加健全,维修成本和配件价格能有所降低。
  吕键微:希望“八面禹东”精品米能尽快打开市场,并早日在网上销售。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