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农业吉尼斯

晚稻单产刷新纪录,请看——

四位种粮高手的秘笈

  •   编者按:我省晚稻收割已告结束。尽管今夏多雨寡照天气对晚稻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在2014年浙江农业吉尼斯粮食亩产挑战赛上,来自鄞州、宁海、瑞安、嘉善等12个县(市、区)的18位种粮能手仍获得了喜人成绩。根据《浙江省水稻测产验收办法》,经专家们通过机收实割测产,瑞安市南滨街道塘渔村种粮大户钱顺旺种的“甬优12”连作晚稻亩产打破纪录;鄞州卢方兴的连作晚稻百亩方、常山陈清明的再生稻百亩方亩产分别达664.7公斤、940.74公斤,均接近原纪录682.07公斤、960.7公斤;嘉善的孙永昌新创单季常规晚粳稻最高亩产纪录757.0公斤;宁海应可省的单季晚稻百亩方亩产最高,达885.9公斤,其中单个田块最高亩产903.9公斤。
      本报现选取几位种粮高手,介绍他们的的高产秘笈,以飨读者。
    □通讯员 厉宝仙 本报记者 葛勇进
    瑞安:连作晚稻单产破纪录
    (原纪录693.3公斤/亩)
      种粮高手:瑞安市南滨街道塘渔村种粮大户 钱顺旺
      品种:甬优12
      亩产:779.3公斤
      技术指导单位:瑞安市农业站
      高产秘笈:品种+轮作+技术
      钱顺旺种的晚稻于今年7月6日播种,7月21日移栽秧苗,历时139天,最终获得高产,打破了2011年由宁波市鄞州区洞桥南瑞粮机专业合作社许跃进创造的连作晚稻最高亩产693.3公斤的纪录,成为新的擂主。
      瑞安市农业局的卢明和道出了其中的“门道”:首先,攻关田的位置不是随便选的,钱顺旺的攻关田原本种过几年瓜类、番薯等旱粮,“这里的土质粘度好,土壤能‘吃肥’,不会被水一灌就冲没了,加上冬天翻耕后,再施点有机肥,土地肥力自然就上去了。”
      有了“地利”,还得“人和”。钱顺旺种粮十四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种粮大户,这几年在瑞安市的粮食亩产竞赛中都能争得名次。今年8月,雨水多,温度不高,钱顺旺的连作晚稻在移栽后生长前期并不顺利。高产田一般要求一丛水稻长成15个穗,而今年他的一丛水稻只有十二三个,“‘甬优12号’穗大粒多,是挑战高产的不二选择,苗数不够,只能靠提高穗粒数和粒重来冲击高产。”钱顺旺说。
      为了发挥“甬优12号”的优势,钱顺旺是同村几个种粮大户中防虫防病最用心的人。今年年中因为雨水偏多,为防止稻曲病、细菌性病害,他及早做好了防治工作。
      钱顺旺还琢磨出一些少为人注意的种植方式:秧苗都是东西走向排列,“因为太阳东升西落,这样可以增加光照,而且这里东边靠海,风向都是自东向西,这样排列可以让风更容易穿过稻秆的缝隙,减少虫害。”
      钱顺旺的坚持终于有了结果:据卢明和介绍,钱顺旺的连作晚稻平均单穗稻谷330粒,千粒重达23克,比普通连作晚稻多了1克左右。专家组现场机收实割,潮谷亩产984公斤,取样后用种子标准水分测定法测出水分,最终亩产为779.3公斤。
    宁海:单季晚稻百亩方亩产冠军
      种粮高手:宁海县可省农机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 应可省
      品种:甬优12
      亩产:885.9公斤
      技术指导单位:宁海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高产秘笈:品种+精心管理+防病
    “在今年的气候条件下,单季晚稻能取得这一产量已不容易。”宁海县农技推广总站的童相兵说,品种是高产的关键,今年单季晚稻生长中期雨水多,气温低,影响了水稻的发育,到10月份天气转好,这对相对晚熟的“甬优12”来说,比较有利。
      今年应可省栽种的正是“甬优12”,这个品种高产潜力大,熟期相对较迟。应可省于5月12日播种,6月5日开始移栽,秧龄24天。为增强水稻的抗倒伏能力,采用旱育秧法育秧,在播种前7天左右亩施三元复合肥20公斤。施肥后,翻耕床土,使肥土混合均匀;播种后,用育苗基质覆盖种子。
      应可省是多年的种粮能手,他说:“水稻要高产,了解品种的特性很重要。”“甬优12”植株高大,吸肥能力强,为此,应可省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田地的肥力成分结构,有针性地施足底肥。为防止水稻基腐病发生,在耕后耙前又分别亩用漂白粉6公斤撒施两遍。同时采用手插种植,合理密植,确定每亩基本苗0.8-0.9万丛左右,密度为30×25厘米,每丛插两本。
      科学的水浆管理是水稻获高产的保障。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应可省象哺育小孩一样,精心管理,细心照料,根据生长状况,因需施肥,给予营养,整个生长过程中,分别施了3次基蘖肥、2次穗肥、5次根外肥,保证了水稻生长所需养分。同时,仔细查看,时刻关注病虫测报信息,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措施。
      应可省的单季晚稻百亩方亩产获得了885.9公斤的高产,其中单个田块最高亩产903.9公斤,虽没破吉尼斯纪录,但已居全省单季晚稻百亩方的前列了。
    嘉善:单季晚粳稻亩产创新纪录
      种粮高手:嘉善县陶庄镇汾湖村 孙永昌
      品种:绍粳18
      亩产:757.0公斤
      技术指导单位:嘉善县农业经济局粮油站
      高产秘笈:品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
      “能获得这么高的产量,全靠农技人员的指导。”孙永昌兴奋地说。“绍粳18”是今年嘉善县首次引进种植的新品种。虽然农业部门在示范推广时,都发放了品种特性介绍和栽培技术资料,但种植时田间管理千差万别,又是首次种植,没有任何经验。孙永昌说:“当时对这个品种能否获得高产,自己心里也没底。”
      曾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多年的孙永昌深知栽培技术的重要性。为了掌握水稻高产的种植要领,孙永昌先后三次参加了省农技推广中心举办的培训班,每次都仔细听课,认真记录水稻每一个生长环节的技术要领。
      根据品种特性介绍,结合专家的讲课,以及常年水稻种植经验,孙永昌尝试一些有别于传统的创新做法。在稻谷催芽时,改变以往的温水催芽法,采用冷水催芽;播种时,不用泥土,而是采用机插流水线播种基质育秧。孙永昌说:“嘉善地区晚粳稻生长期间,易遭遇冷空气影响。冷水催芽能提高水稻的抗逆性,增强抗寒能力;而基质育秧能充分保证秧苗生长所需的均衡营养。”
      由于初次试种,孙永昌丝毫不敢马虎,一发现问题,就向当地农技人员请教。田间管理中,根据专家的建议,孙永昌采用测土配方肥,在一次耕耙后,第二次耕耙前,亩施商品有机肥250公斤、碳酸氢铵和过磷酸钙各施25公斤作基肥;在整个生育程中,施了3次追肥;当亩有效穗达20万穗时,开始搁田,由于今年8-9月份连续下雨,搁田较难,采用了多次搁田的办法,后期跑马水灌溉到成熟。
      在防治水稻病虫草害时,孙永昌更不敢怠慢,不仅参加农业部门的统防统治,自己还隔三差五到田间仔细查看,选用适合农药防治,“绍粳18”到生长后期,长得非常健康,表现穗大粒多、结实率高,长势长相都十分清秀,最终获得亩产高达757.0公斤的好成绩。
      “没有农技人员的悉心指导,是不可能有这么好的产量的。”孙永昌打心底里感激农技人员的指导。他说,明年准备扩大种植这个品种,争取亩产再上一个新台阶。
    常山:再生稻百亩方两季亩产冠军
      种粮高手:常山县新都粮食专业合作社 陈清明
      品种:准两优608
      亩产:940.74公斤
      技术指导单位:常山县农作物技术推广站
      高产秘笈:品种+头季早播早栽+再生季促早发快发多发
      最近,常山县金川街道新建村的粮农陈清明很开心。今年他种的102亩“准两优608”再生稻喜获丰收,平均亩产达940.74公斤,虽没超过他去年创造的最高亩产960.7公斤的成绩,不过也相差不大,稳获今年的再生稻百亩方冠军了。“这多亏农技专家精心指导。”陈清明笑着说。他原先开农用车跑运输,看到国家扶持种粮的政策越来越好,就开始转行种粮。2009年,他开始承包流转土地种粮,如今总面积已达1400亩。这几年因为种粮产量高而闻名,被乡亲们称为“种粮王”。“种粮跟做生意一样,要学会算成本账。”让陈清明尝到种粮“甜头”的是农业部门推广的“再生稻”。陈清明说,再生稻就是在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秆中的休眠腋芽重新萌发、长穗,再收获一季水稻的种植方式。一年只需种一季,可收获两季。与单季晚稻比较,再生稻“头季+再生季”,产量优势明显,平均亩产增加150公斤以上,亩增效益500元以上;与“早稻+连晚”相比,则单产基本持平,但避免了夏季用工紧张的矛盾,又减少了农药、化肥的施用量,节本优势明显,每亩增加经济效益400元以上。前年,他试种了400亩,亩产突破900公斤,今年的种植面积扩大到600亩。
      为提高再生稻的产量,去年,陈清明引种了高产品种“准两优608”,在县农业局技术员的指导下,认真抓好育秧、大田管理、病虫防治等每一个环节,结果亩产高达960.7公斤,拿到了“全省第一”。
      常山县农业局农作物管理站副站长何水清介绍说,再生稻要获得高产,关键是品种,要求抗倒性好,抗低温能力强,生育期适中,头季稻在8月上中旬能够成熟收割。在种植过程中,头季稻要求抢季节早播早栽,科学合理施足肥料,促进苗健根壮,成熟后要及时收割;再生季要施足促芽肥,确保再生稻苗早发、快发、多发,同时要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治。这几年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在常山县,比较适宜的品种是“准两优608”。常山县自2010年开始试种机插机收再生稻取得成功后,受到种粮大户欢迎,种植面积一下子从2010年的4000亩,猛增到今年的2.6万亩。
    ■后记
      省农技推广中心专家点评:今年尽管遇到了8-9月份的连续阴雨、寡照、低温天气,但晚稻吉尼斯亩产挑战赛选手们的成绩仍相当不错。究其原因:一是品种优势。如籼粳杂交稻“甬优12”、常规晚粳稻“绍粳18”等品种,均有较好的丰产性能。二是技术支撑。近年来,水稻强化栽培、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等一系列高产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成熟的种植技术使高产品种的增产潜能得到了充分挖掘。三是农业部门服务到位。针对今年厄尔尼诺现象可能造成的不良天气影响,省农业厅及时制定下发《关于做好应对不良气候稳定农业生产的通知》,指导各地及早防范、有效应对。特别是针对8月份以来连续阴雨、寡照、低温天气对不同晚稻品种的影响,会同中国水稻所、省农科院、浙大等单位的相关专家、负责人,3次会商研究不良气候对我省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相应对策措施。四是农技人员与种粮大户结对成效明显。参赛选手在农技人员指导下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生产管理科学到位,种粮积极性高,对挑战农业吉尼斯纪录充满信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