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客户出资包下一块地,让我们来种,农作物卖出的收益,客户可拿走三分之一”

陈传辉以众筹革新传统农业

  •   陈传辉介绍他的葡萄园。
      望着眼前几百亩的葡萄园和自己的农家乐山庄,陈传辉回想起了1996年的夏天。那一年,毕业于郑州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他回到老家,被分配到临海市烟草局工作。
      陈传辉一打听,烟草局的工资只有200多元。“当时并没有人告诉我,200元只是基本工资,我就放弃了这份工作,准备自己闯一闯。”陈传辉说。
      之后,陈传辉做过建材生意,搞过房产中介。陈传辉说,直到2000年,想做农业的这个念头改变了他的人生。
    结缘紫薯,赚了第一桶金
      为什么要搞农业?陈传辉说,农业产出有持续性,即便今年颗粒无收,只要根还在,明年就还会长,“一些品牌农产品有受原产地气候土壤环境限制,不像工业那样,有钱就容易模仿。”
      陈传辉和农业的结缘从紫薯开始。2000年,紫薯还是新鲜事物,一公斤可以卖到40多元。于是,陈传辉在临海尤溪开始了他的“紫薯大业”。“家里有意见,爸妈觉得大学生还种地很丢人。”陈传辉说。
      怕被家里人叨叨,陈传辉很少回家。“当时我是一个人投资的,忙不过来时,还经常和农户们一起下地干农活,最后赚了几十万元。后来种紫薯的人多了,我就想着转型。”陈传辉说。
    瞄上巨峰葡萄,成功转型
      转型要怎么转?选对农作物品种是最重要的事情。这时,陈传辉瞄上了家乡临海河头的巨峰葡萄。“当时巨峰葡萄的名声还没打响,但的确很好吃,所以,我就承租了五六亩地。经过这么多年发展,今年我的葡萄收入已有七八百万元。”陈传辉说。
      2006年,陈传辉把之前赚的钱都投到葡萄种植上。“农作物培育周期是很长的,前几年完全是投入,当时承包的土地和家里宅基地上的房子又不能抵押借款,所以只能跟亲朋好友借。”陈传辉说。
      陈传辉回忆,当时他开车加油都没钱,有一年过年回家,身上只揣着100元钱,买了点菜,吃了饭就窝在家里听外面的烟花爆竹声,不敢出门。由于跟朋友借来的钱还不上,经常拆东墙补西墙,那段时间几乎夜夜失眠。
    用众筹的商业模式推广葡萄
      如今,陈传辉承包的土地已达到800亩,这里面只有138亩是他自己运作的,其他几百亩通过他所说的“土地银行”模式承包了出去。“我把农户手里零散的土地承租下来,再整块地租给有需要的人。”陈传辉说。
      “有的人租去种我们的葡萄,成熟之后,我来收购。”陈传辉说,他承租的土地最远的一片在天台的泥坑,其余以本地为主。但今年陈传辉想到了一种全新的转租模式。
      陈传辉的这种方式和时下流行的众筹十分类似,作为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高材生,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新商业模式的价值。“客户出钱包下一块地,让我们来种,农作物卖出的收益,客户可拿走三分之一。”陈传辉说。“今年只是试验,租出去8块地,每块半亩大小,2万元 3年,单单今年的产季,参与众筹的客户就回收了1.2万元,这收益比银行存款高得多。”陈传辉打算,“明年开始大规模推广,届时,每块地1亩大小,5万元3年,最终收益达不到5万元的话,我给保底。”
      陈传辉说,众筹能够拓宽融资渠道,但对他来说,这些资金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参与众筹的客户会帮我们推广葡萄,因为有他们自己的股份在里面,多卖出去一点,赚的钱也是自己的。”陈传辉说。
    深加工拓宽销路
      2009年,“淘宝”刚兴起没多久时,陈传辉的葡萄上市了,通过网络销售,他开拓了一些市场。后来,他又与本地的一些服务网站、旅行社等合作,通过采摘游活动等推广葡萄。“由于这两年礼品市场的萎缩,鲜果越来越难卖,所以我就想做深加工。”陈传辉说,他和台州学院合作,研制如何将他种植的巨峰葡萄制作成葡萄酒。
      陈传辉说,和赤霞珠等品种不同,巨峰葡萄制酒的工艺需要重新研发。在研发成功后,他找了一家酒厂合作生产。除了生产葡萄酒外,他还推出了葡萄果酒、垂面、豆腐皮等多种农副产品。
    陈林建 吴世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