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周裕君:留住记忆中年糕味道

  80后小伙周裕君,原本拥有一个令人敬重的职业——教师,“如果没有意外,传道授业将是我一生的事业。”他说,但3年前的“意外”改写了他的人生。
为拯救家里濒临倒闭的年糕坊,“触网”搞副业卖年糕
  周裕君是宁波北仑区春晓镇三山村人,外公俞存齐是打米、磨粉,制作麻糍、年糕等传统食品的行家,1979年创办了俞家年糕手工作坊。年关岁末,稻米飘香,50平方米不到的作坊里挤满了村民,有来买年糕的,有拿米来做年糕的,煞是热闹。“外公常说,扯一块又香又糯的水磨年糕,老底子寒冬就这么过的。”周裕君回忆道。
  可2011年年底,接手年糕坊多年的母亲俞佩娟做了个决定:过完新年就不做年糕了。周裕君说,为保证年糕的独特口味,俞家一直保留着传统水磨年糕的繁杂工序。“浸米、压面粉都是体力活儿,母亲的腰伤因此经常发作。年糕又是季节性食物,销量少、利润薄,加上近年来拿米上门做年糕的人越来越少,年糕坊濒临倒闭。”
  不愿意让记忆中的年糕味道消失,自封“年糕团团长”的周裕君说服父母坚守年糕这一行,开始借网络寻觅商机。2011年寒假,周裕君“闭关”筹备网店,文案设计、产品详情撰写、布局装修,样样亲为。2012年1月1日,“北仑春晓俞家年糕坊”正式在淘宝上线。当年5月,宁波年糕出镜《舌尖上的中国》,俞家年糕也在网上被热搜,一目了然的水磨年糕原料、生产流程,浓郁的怀旧风、朴实的店铺介绍带来粉丝无数。
辞职专卖农产品,从“俞家年糕”向“俞家文化传播”发展
  原本单纯只想帮父母把年糕销售出去,但周裕君的生活轨迹却一点点被改变。销售旺季,周裕君每天一完成教学任务,就乘半个小时的公交回到村里,接单、备货、打包。“吃饭的时候都盯着电脑,接单到凌晨一二点,害怕错过任何一个抖动的窗口。”他说。夏季因天气、快递问题,顾客收到的年糕发霉了,他就一单单跟踪、一次次补发。每天睡觉不会超过5小时。
  网店茁壮成长,周裕君开始招募客服,信誉也由零到皇冠逐年成长,周裕君在经营过程中找到了更多前所未有的乐趣。他从陆续开发紫薯年糕、南瓜年糕、红糖年糕等10多种风味年糕,到配套销售紫薯粉、云南黑糖、冰红糖、土蜂蜜等佐料,不少网友成了朋友,还给他寄回他乡的土特产。
  感动之余,周裕君希望,“俞家年糕”能成为一种文化,生生不息。今年6月,他专门找了3名掌握多媒体技术的伙伴,成立了俞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产品配套做视频、插画、微电影等宣传。设计插画做成标签贴在自家产品上是第一个任务。“一些商品是外购的,但我还是希望从网店售出的每样产品能打上‘俞家’专属的标志。”他说。第一波设计的养蜂人插画已经“出炉”,贴在网店售出的蜂蜜包装盒上,网友“初雪静”收到产品后留言:“包装真好,真是精致”。
  今年9月,周裕君正式离开教师岗位。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团队已制作了《年糕百味》微电影,多部《俞家文化》宣传片,在淘宝、优酷网上被下载、播放;在“俞家文化”微信平台推出的“不吃饭”系列插画,吸引了粉丝7000多名。“我们还拓展为北仑的咖啡馆、婚礼、个人求职制作宣传片,但主要精力还是在农产品推介上。”他说。店铺在今年参加淘宝“汇吃浙江”活动后,他正在网罗北仑的土特产,比如土鸡蛋、紫菜、土豆、土鸡等。
  郑牡丹 刘瑜 胡群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