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背景下,绍兴市供销社创新为农服务方式,全力助推农业现代化建设,经营业务保持了平稳的发展态势。据统计,今年1-10月,全市供销社系统实现总经营收入313.8亿元,同比增长11.2%;实现销售总额186.1亿元,同比增长18.8%。市社本级实现总经营收入59.5亿元,同比增长4.4%;实现销售总额15.4亿元,同比增长22.8%。
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什么?
依托“三社”织起一张网
“三社”即基层供销社、专业合作社以及综合服务社,是供销社服务“三农”的主要载体。截至去年底,绍兴市供销社系统共有基层供销社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8家、综合服务社118家。这些分布于镇村等基层的合作组织,就像一张网,串联起最广袤的人间烟火和日常生活。
绍兴市供销社有关人员介绍,综合服务社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店多能”,既有生产资料,又供生活资料,还同村里联办文娱活动室等。在绍兴高新区皋埠镇攒宫村的综合服务社,挂着浙江供销超市皋埠攒宫店、绍兴市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攒宫供应店、废品收购站、体育健身室、文化娱乐室五块牌子。“这种三店二室的模式,属于综合服务社里的最高级别。一般的综合社都是二店二室或者一店一室的类型。”上述人员透露,今年绍兴市供销社本级正在新建(鉴湖镇)坡塘和镜湖综合社,其中投资近600万元、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的坡塘综合社已完成工程量的90%以上。建成后,将成为绍兴市首家立体式的大型综合服务社。
相比之下,基层供销社的服务能力更加强大。作为“全国百强社”的上虞区崧厦供销社,是一家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立的老牌基层社,依托“中国伞城”的市场辐射,经过不断增加投入、改造升级,目前已成为一家涉及农业生产资料、石化产品供应和日用百货、家电及文具图书销售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光旗下的农资公司就有10家门店。今年,崧厦供销社又跨地区投资建设了盖北购物中心,并于7月份开张迎客。去年,该社年销售额达到4.9亿元,创利税1300万元,其雄厚的实力甚至超越了一般的县级社。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样是供销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基层组织体系、密切与农民联系的重要途径之一。一直以来,绍兴市供销社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和特色产品,积极拓宽合作领域,大力参办、领办各类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合作社,并指导合作社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内部管理,不断提高合作社的吸引力和生命力。2013年,绍兴市供销社系统合作社实现销售额24亿元,助农增收7.7亿元,带动农户21.344万户。
在建设“三社”的基础上,绍兴市供销社还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培养了大批农业技能人才和农产品经营人才,为全市“三农”工作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今年1-10月,该社共举办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班12期,其中高级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5期,鉴定发证797人;举办各类农技知识培训班54期,培训2996人次。
借助“新网”丰富服务内涵
如果说“三社”属于组织网络,“新网工程”所代表的,则是供销社的服务内容。
“新网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的简称,包括农副产品购销、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农资现代经营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4大网络工程。而其背后,凝结的是供销社系统对“三农”的关切和对民生的关爱。
建社区菜店是绍兴市供销社打造农副产品购销网络的一个途径。去年以来,为解决绍兴部分农产品的销售难题,绍兴市供销社联合越城区政府,引导绍兴市八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孟大茂食品有限公司、惠民粮油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参股组建老百姓农产品配送有限公司,通过农产品直销社区连锁经营网点,实行统一配送销售。所有直销社区的农产品实行供应、销售、质检、配送和管理“五统一”,引导生产大户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尝试“农餐对接”新模式,并使直销社区的农产品都有“身份”可查。
据介绍,目前绍兴市供销社已建立社区直销连锁店25家,计划利用3年时间,总投资2000万元,在全市范围内建立100家社区放心农产品连锁经营网点。
在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建设方面,绍兴市供销社通过构建以浙江供销超市等为龙头、“三社”为架构的连锁经营体系,不断提升经营服务水平;在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建设方面,充分发挥供销社系统农资供应主渠道作用,为农业生产提供质优、价廉的农资产品,全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今年1-10月系统实现农资销售额11.1亿元,同比增长12.9%;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建设方面,全力推动市区再生资源项目与东湖镇废旧金属市场整体搬迁项目的整合联建。
据介绍,今年1-10月,绍兴市供销社系统共实现连锁销售额61.2亿元,同比增长22.7%。
“其实除了这四块内容,我们还建立了医药和油品经营服务网络。前者主要是在越城和上虞,后者从上虞起步,目前已覆盖全市。目的就是一个,尽最大努力服务‘三农’,助力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社会治理。”绍兴市供销社主任阮建明说。
建设老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
在供销社所有的服务内容中,农贸市场是不得不提的一个,因为这关乎一日三餐,关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绍兴市供销社结合行业发展形势和自身实际,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对下辖的国有农贸市场公益性建设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推出了一批深得民心的惠民举措,促进了国有农贸市场的改革发展。目前,绍兴市供销社本级下属共有11家国有农贸市场,约占绍兴市区农贸市场总量的四分之一,所售农产品基本涵盖市区各鲜活农产品种养基地,并向周边县(市)延伸。去年,市场成交额达到13.5亿元,在绍兴市区“菜篮子”保障供应中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
为让老百姓吃得安心、放心,绍兴市供销社一方面引导下辖的大江、大云、东街等国有农贸市场实行明码标价,让所有产品的价格一目了然;一方面建立健全食品和农产品准入、进货检查验收、信用记录、消费者投诉调解等基本制度,探索建立农产品安全追溯机制,每天都要对市区4家主要市场开展60个批次的食品安全检测,而且检测范围逐步从主城区向城郊延伸覆盖。
在建设国有农贸市场过程中,公益性始终是绍兴市考虑的重点,其目的就是让老百姓的“菜篮子”拎得更轻松。为此,该社下属的市场在实行摊位公开竞租中,落实了摊位费最高限价政策,按行业对不同的摊位制定最高限价。此外,加大直销摊位(点)和自产自销专区建设,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附近农民给予减免50%摊位费的优惠。
位于绍兴城区解放北路的大江市场是一家以批发为主的大型农贸市场,共有216家经营户、238个摊位。这其中就有自产自销户26家、直销点13家。如果从前身绍兴市蔬菜公司算起,基地位于袍江开发区马山镇的绍兴绿油油蔬菜专业合作社,“落户”大江已有20多年历史。目前合作社共拥有8个摊位,每天供应各色时鲜蔬菜100多个品种,销售量在2500-3000公斤左右,是市场里绝对的“大户”之一。
“因为我们的价格要比一般的摊位便宜50%左右,所以每天来这里买菜的人很多。特别是凌晨5点到上午10点这段时间,摊位前都会排长龙的。”“绿油油”大江店店长傅庆媛说,他们的摊位原来都是免费的,从2008年起每年缴2万元摊位费。现在很多摊位都涨到了10万元一年,但合作社还是只需要缴纳这个费用,这才有了让利的空间。“市场方面给了这么多优惠,我们就应该实实在在服务好老百姓,也是作为一种对社会的回馈和感恩。”
除11家农贸市场之外,绍兴市供销社于最近又新增了一家国有市场,这就是10月28日开门迎客的绍兴市越州粮食批发市场。“市场由市政府投资,市发改委建设、委托市供销社经营管理,占地面积80亩,总投资1.2亿元,建有营业用房16幢352间,是目前绍兴地区最大的粮食批发市场,主要经营各类成品粮、油及其制品,目前共有经营户110多户。”市场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市政府的一项为民惠民实事工程,越州粮食批发市场将承担起市区80%以上的居民口粮及大部分学校、宾馆、企事业单位食堂粮油的供应任务。
“今后,我们不仅将在产粮区建立粮源基地,还将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粮油企业进场交易,建立粮油供应网络,从而确保我市粮油供应安全和粮油价格稳定。”该负责人表示。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