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人远赴国外去留学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有人统计,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但在中国古代,尤其隋唐时期,很多外国人都以来华留学为荣。那么,中国古代是从何时开始批量接收外国留学生的?外国人如何才能来华留学呢?
最早一批外国留学生来自日本
教育界认为,隋朝是中国古代开始批量接收外国留学生的朝代。据《隋书·东夷列传》“倭国”条记载,大业四年,隋文帝杨坚“派遣文林郎裴世清,出使倭国”,倭国即今日本,当时的日本国王对裴世清说:“我闻海西有大隋,礼义之国,故遣朝贡。”大业四年即公元608年,亦即日本推古十六年,倭王派出以小野妹子为遣隋使、吉士雄成为副使、鞍作福利为道事(翻译)的使团来到海西的中国,随同而来的还有高向玄理、南渊清安、僧曼等8名留学生和学问僧。
而在此前一年的大业三年,即公元607年,日本已派遣“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
中国大规模接受来华外国学生出现在唐朝,日本及高句丽、百济、新罗(今朝鲜、韩国)、安南(越南)、琉球,及拂菻(东罗马)、大食(伊朗)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向中国派出留学生或带有留学性质的使臣、僧人。以日本来说,每批来华留学的日本学生少则一二十人,多到二三十人。
古代来华留学先要申请“指标”
古代来华的外国留学生也有自费生(民间)与公费生(公派)之分,但绝大多数是政府公派留学生。当时,到中国留学主要靠官方渠道,因此早期来华的留学生大多为“高干子弟”或“富家公子”,有志于学习的外国寒门弟子是没有机会来华学习和深造的。
隋唐时期,朝鲜半岛上有高句丽、新罗、百济等3个国家,这一时期因此被史家称是“三国时期”,高句丽历史学家金富轼等曾用汉语编撰了一本《三国史记》,所记载就是这段历史。在当时公派学生到中国留学的国家中,就数这三个半岛国家最为活跃,在华留学生人数大大超过日本。
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荣留王二十三年,高句丽首次向中国派出留学生,即所谓“王遣子弟入唐,请入国学”。当然,其“子弟”都是王室成员或官员之子。
同年,半岛上的百济国武王也将王室孩子送到中国留学。作为国家人材培养计划的一件大事,派人到中国留学之事在《三国史记·百济本纪》上也有记载,武王四十一年(公元640年),“二月,遗子弟于唐,请入国学”。
“请入国学”相当于现代的“留学申请”,针对各国的情况,当时的中国朝廷会拿出相应的“生源指标”,即所谓的“例”。每次接收该国多少名留学生都要依“例”办理。因为有“旧例”限制,提出申请后并不都能全获通过。如唐开成元年(公元836年),新罗的申请只被批准了两名。《唐会要》记载:“敕新罗宿卫生王子金义宗等,所请留住学生员。仰准旧例留二人。”
外国留学生在中国“费用全免”
外国留学生来华可以进入相当于现在北大、清华这类最高学府——设在都城的太学、国子监读书。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制度、考试制度都是世界上水平最高、最先进的。此外,由于到中国留学“费用全免”,从经济上来说也最划算:学费免,住宿费免,伙食费免,连校服也都是免费发放。如开成元年(公元836年)申请通过的两名新罗国留学生,其申请一获通过,朝廷即“衣粮准例支给”。“衣粮”包括校服、被子、生活日用品、伙食等,这些费用开支全由中国朝廷的金库支付。对新罗留学生如此,对高句丽、日本以及其他所有国家的在华留学生都是这样。所以,在中国留学学生基本不掏钱,这与当时中国学生上太学、国子监的待遇相同。“开成”是唐文宗李昂的年号,当时唐朝的国力已大不如前,朝廷所承担留学的费用相当大,在唐文宗开成元年,仅新罗国的留学生就有216人。
外国留学生也能参加科举考试
依学习内容、形式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古代在华外国留学生有“留学生”与“留学僧”之分。学习中国《论语》《诗经》这类“四书五经”经术的是正宗的留学生,所学科目与中国学生一样,也都在一块上课。
对外国留学生的管理,也与中国学生一样严格。不认真学的,违反校纪班规的、个人行为不检点的……都要被处分,严重的甚至被开除学籍,强制遣送回国。据《唐会要》记载,大和九年(公元835年),便有7名新罗籍留学生被处分,遭“勒还蕃”。
在华留学的外国学生还享有与中国学生同等的考试权利,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如果考上了,一样可以当官。当年没有现代的“学位证书”,但能被安排当官。阿倍仲麻吕于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来到中国留学,四年后的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就考中了进士,被授官职。后被任命为相当于今中国国家图书馆长的秘书监,唐代宗时还被任命为镇南节度史。
类似在中国取得功名的外国留学生很多。以新罗留学生来说,从唐穆宗长庆初年(公元821年)至唐末,加上五代,在科举考试中及第的有金云卿、崔致远、崔匡裕等89人。半岛文献《增补文献通考·选举考一》对此有详细记载:“(唐代)凡登宾贡科者五十八人,五代梁、唐又三十一人。”这其中数崔致远的影响最大。据《朝鲜史略·新罗纪》记载:“崔致远,年十二随海舶入唐,寻师力学,至十八登第。”18岁就金榜题名,这对中国本土学生来说都是了不起的事情!而且,从这条记载还可以看出,当时来华留学生中既有成年人,也有青少年学生。
在华留学生滞留现象突出
留学生学成后回国,与来华时一样,也有一套程序和管理办法。一般是派出国先提出留学生回归申请。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日本使臣高阶真人上疏唐朝廷,提出带回已完成学业的日本籍留学生并获得批准。此事见于《新唐书·东夷列传》“日本”条:“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使者真人兴能献方物……其学子橘免势、浮屠空海愿留肄业,历二十余年,使者高阶真人来请免势等俱还,诏可。”
在唐代,外国留学生在华滞留现像很突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都曾长期滞留中国。《旧唐书·东夷列传》是这样记载的,阿倍仲麻吕“慕中国之风,因留不去”。后来,阿倍仲麻吕干脆改汉式姓名“晁衡”,在中国长达53年,最后死于中国。其间,阿倍仲麻吕曾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回国,当时传他在海上遇到不测,他的中国好朋友李白听说后还写下了《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烧蓬壶。明珠不归沉碧海,白云秋色满苍梧。”不久,阿倍仲麻吕重回大唐,大家才知道“海难”是假的。
(摘自《北京晚报》 倪方六/文 2014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