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随着人们对化学农药给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带来威胁的认识逐步加深,人们越来越重视应用绿色植保技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近日,在全国“两迁”害虫生态控制技术培训会上,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杜永均,向大家介绍了利用化学性信息素技术控制重大农业害虫技术,这是继天敌昆虫、微生物制剂和植物源杀虫剂之后的又一绿色植保新技术,开启了绿色植保新时代。
精准测报,有效防控害虫
近日,记者来到宁波纽康生物技术公司的柑橘示范基地里,看到挂在橘树上的一片片黄色小板,“种”在果园里的一盏盏蓝光小灯和一个个瓶子,十分好奇。公司技术人员介绍,这些黄色小板、蓝光小灯,是投害虫之所好,利用色、光、性来诱杀害虫,瓶子里放的是性信息素,用性诱剂让害虫“自投罗网”。使用“三诱”技术后,柑橘果实被害率仅0.3%,即千个果实只有3个受虫害,每年少施农药3-4次。
据杜永均介绍,“三诱”技术中的性诱技术就是化学性信息素的应用。化学信息素是昆虫交流的化学分子语言,是调控生物体之间起化学通讯作用的化合物统称。这些信息素调控着生物的各种行为,如引起同种异性个体性冲动的性信息素;帮助同类寻找食物、迁居异地和指引道路的标记信息素;通知同种个体共同采取防御和攻击措施的报警信息素,等等。在所有化学信息素技术中,又以性信息素技术使用率最高,因其敏感性强,引诱力大而专一,目前应用率占80%以上。
性信息素技术在虫情预测、预报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诱捕到的是成虫,为害的一般是幼虫,两者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差距,所以,可在农作物遭受损失之前检测到虫害的发生,并精准地确定为害地点和范围,从而制定正确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目前,70%的性信息素应用于害虫防治,防治策略则依虫而异,常用的有三种方法:一是群集诱捕法。即在田间缓释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化合物(即性诱剂),引诱雄性害虫,并用特定的诱捕器捕杀靶标害虫,从而降低雌雄交配率,减低害虫后代数量而达到防治目的;二是迷向法。通过在田间大量、持续地释放性信息素化合物,钝化害虫嗅觉系统或迷惑害虫寻找异性,从而失去交配机会,影响害虫繁殖,抑制其种群增长;三是引诱毒杀法,就是引诱目标害虫,通过农药毒杀的方法。
安全友好,减药节本效果明显
“性诱剂并不能替代化学农药,但使用得当,可以大幅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这是杜永均对性诱剂的科学定位。
他说,昆虫的性诱剂应用技术是通过模拟自然界昆虫释放性信息素求偶的行为,对昆虫交配行为进行化学性信息素调控,减少雌雄交配,达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目的,而对环境和人畜却是安全友好的,能100%确保农产品安全,100%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改善使用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残留等问题,提高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质量,保护自然天敌。
据了解,杜永均及其团队开发了30多种可应用于蔬菜、水稻、果树、茶叶等农作物生产和储粮、森林害虫防治的性诱产品,主要用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在水稻生产上,使用性诱产品,再加上天敌防治、生物农药等防控技术,每亩稻田可节约成本15-20元,年减少施药1-2次;在蔬菜上结合色板、微生物农药等使用,效果同样显著,每亩可节约成本5-15元,年减少施药量50%以上。
杜永均介绍,采用化学性信息素来杀死害虫的技术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比较成熟,大约有250种害虫性信息素商品化,成功应用于农作物和林果害虫的防治和测报。而在我国,这项技术的推广还处于起步阶段。据悉,从2006年开始,纽康公司的昆虫性信息素应用技术已被农业部确定为重点推广的绿色植保技术。
对付虫害,性诱剂应用前景广
浙江是农作物病虫灾害多发、重发区,病虫害达1000多种。近年来,受异常气候变化、耕作方式革新等因素影响,新发、突发病虫发生态势严峻,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安全。
性信息素技术作为植保领域的新技术,已成为我省绿色植保的一项重要手段。近年来,我省性诱剂推广应用面积逐年扩大,据统计,今年全省性诱剂应用面积达39万亩,在控制水稻、蔬菜重大害虫,减少杀虫剂应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省植保检疫局有关专家介绍,我省推广应用绿色植保技术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02年,我省就在全国率先禁用高毒农药甲胺磷,并全力推广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植保技术。今后,将在大力推广生态调控、健身栽培、果实套袋、天敌释放等农业防治、生物防治技术的基础上,加大性诱技术的推广力度,完善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竭力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的健康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