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美华
历经茧价下跌、虫害肆虐的多重伤害,我省今年的蚕桑生产终于尘埃落定。其实,种桑养蚕这一曾经称雄全国的浙江传统优势产业,这几年似乎总是“力不从心”。2008年开始,我省蚕桑产业已连续6年下跌,呈持续缩减下滑态势,产业形势十分严峻。如何拯救这一产业,成了从蚕农到各级相关部门和业内人士的关注焦点。
丝绸之府,曾经的辉煌令人骄傲
蚕桑生产一直是我省的传统优势产业,有着4700多年历史,浙江也素以“丝绸之府”闻名中外。新中国成立后,我省蚕茧产量长期位居全国首位,最盛时期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1992年,全省桑园面积150万亩、蚕茧产量14万吨,创历史最高记录。
从上世纪末开始,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受茧丝绸市场行情大幅波动影响,蚕桑产业效益降低,比重下降,出现了逐步下滑的态势。
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2013年,全省从事蚕桑生产的有9个市、46个县(市、区)、45万户农户,丝绸加工总量、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真丝绸商品出口额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的37.4%;全省桑园总面积90万亩,比上年减少6.5%;全年饲养量117.9万张,下降9.2%;生产蚕茧5.5万吨,下降9.7%,在全国蚕茧产量中的排位降至第五位。
据统计,2014年春期,我省春蚕生产仍呈“四减”态势,即生产桑园面积比上年减5.1%,春蚕饲养量比上年减10.34%,生产蚕茧减11.38%,全省蚕茧平均收购价格1811.49元/50公斤,同比减17.25%。秋蚕生产期间,桑园虫害肆虐,蚕病多发,更使今年的养蚕业遭受重创,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进一步受挫。
规模化程度低,产业竞争力不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种桑养蚕这一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首当其冲。业内人士认为,导致这一态势的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是综合生产率低,市场竞争力弱。近几年,我省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蚕桑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低的趋势日益明显,全省单位面积亩产值仅3077元,比茶叶少1101元,比水果少2056元,这样的综合生产率,在产业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同时,我省的蚕桑基地大多位于杭嘉湖平原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蚕桑基地被不断挤占,毁桑弃养、减少养蚕节次的现象比较普遍,桑园基地大幅缩减,蚕茧产量持续下滑,蚕桑产值在浙江农业中的占比逐年下降,种桑养蚕成为蚕区农民兼业化的家庭副业。
二是蚕桑生产规模化程度低,生产方式传统。蚕桑种养结合,具有劳动密集、饲养场地要求高、季节性生产的特点。与其它农业产业相比,蚕桑生产集约化程度低,以农户家庭小规模经营为主(全省户均饲养蚕种仅2.6张),缺少养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效益不明显,难以吸引工商资本、民营资本投入。采桑、饲喂、上蔟等还是人工劳作。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年龄结构老化。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弱,现代科技支撑不足。受科研体制改革影响以及蚕桑产业特点制约,加上蚕桑基础研究投入严重不足,导致蚕桑科研人员流失,蚕桑科技研发力量薄弱,直接造成科技应用成果少,转化率低。据了解,目前我省可供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实用型新成果极为缺乏,如,“菁松×皓月”、“秋丰×白玉”家蚕品种在生产中应用达30余年,仍处于主导品种的地位;适宜于条桑育的桑树品种,以及全年条桑育栽培技术,几乎空白;人工饲料开发也局限于小蚕阶段;蚕桑机械设施设备少,机械化应用率大大落后于水果、茶叶、水稻、蔬菜等产业。除此之外,近年来,家蚕微粒子病已呈暴发趋势,但防治微粒子病的有效方法,主要依靠桑叶全龄浸渍消毒。
四是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链分割。蚕桑产业涉及种植业、养殖业、茧丝绸加工贸易,产业链长。蚕茧作为工业原料,与其他终端农产品相比,有着很大的特殊性,因而,整个茧丝绸产业链中每个环节都会影响蚕茧价格,直接影响农民收益。同时,由于目前蚕茧收购的市场化程度低,市场机制不健全,农、工、贸利益长期分割,制约因素众多,特别是蚕茧收购中,人为压价、无序竞争的现象较为普遍,蚕茧收购优质优价得不到体现,损害了产业链初端——蚕农这个弱势群体利益,从而影响了整个蚕桑产业质量与竞争力的提高。
重振产业雄风,亟待破题
如何恢复浙江蚕桑生产的元气,再现昔日辉煌?省农业厅蚕桑领域首席专家吴海平的观点是:调整发展思路,坚持省外拓展与省内提升两手并重,推动传统蚕桑、茧丝绸产业转型升级。他认为,首先要顺应产业梯度转移规律,充分发挥浙江蚕桑、茧丝绸强大的科技、信息、加工、贸易和文化资源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把“微笑曲线”两端留在省内,利用国内西南部丰富的土地、劳动力资源,外拓蚕桑种养基地,实现原料、初级加工在外,高端的蚕桑种业、技术、信息、设计加工、出口贸易在内的宏观布局。其次要加快我省蚕桑产业的整体提升,稳定优质高效的生态蚕桑种养基地,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茧丝绸加工、出口贸易,推动浙江蚕桑、茧丝绸产业的转型升级。把我省建设成为国际蚕桑、茧丝绸加工、贸易与信息发布中心,重振丝绸之府雄风,让“APEC‘新中装’”走向更大的国际市场。
对于如何稳定提升我省蚕桑产业,吴海平提出了三个“入手”。一是从政策入手,稳定蚕桑优势基地。首先是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蚕桑产业的领导,尤其是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分别占我省的82%、88%的杭嘉湖产区,要制订长远的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区域内蚕桑产业发展,同时积极推广政策性养蚕保险等新举措,有效化解养蚕风险,保护和激发农民多种桑、多养蚕、多产茧、产好茧的生产积极性。其次要对主导产业明确,生产资源丰富,有着悠久历史和基础的蚕桑产区给予重点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蚕桑基地、蚕室等基础设施,以及催青室、共育室、收烘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再是建立蚕桑生态补偿机制,把桑树列入平原绿化林木,享受平原绿化政策。二是从科技入手,创新生产方式。积极支持桑蚕新品种、人工饲料、省力化、集约化等高效率生产技术研究和应用,强化新技术示范,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蚕桑种业体系建设,通过加快重点蚕种场改造,开展标准化蚕种基地建设;通过强化蚕种场管理,狠抓蚕种疫病防控,同时,实行蚕种生产补贴、疫病防控补贴机制等,确保优质蚕种供应。三是从体制机制入手,推进全产业链建设。要积极引导和帮助蚕区建立蚕农、合作社、收烘、加工一条龙的全产业链,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栽桑养蚕低、小、散的生产习惯。特别是规范蚕茧收烘机制,建立开放、竞争有序的蚕茧收购市场体系,实现优质优价,保护蚕农利益,引导茧丝绸企业直接参与蚕桑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