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浙西南山区的云和县,培育了一大批有一技之长的创业型农民,他们的创业足迹遍布28个省(区、市),年实现劳务收入近5亿元,今年更是走向了世界——
拓宽农民创业路的云和经验
□本报记者 陈鎏琰
地处浙西南山区的云和县,有这么一群“云和师傅”,他们带领本县1万余名农民到异地实行“组团式”开发,足迹遍布国内28个省(区、市)的232个县市,从事食用菌、茶叶、养殖等行业的综合性开发,年实现劳务收入近5亿元。今年,他们更是踏出国门走向世界。巴西一农场主慕名“云和师傅”品牌,向刘明师傅发出邀请,请他前往巴西从事食用菌生产,年薪40万元。
致富先锋带创业
在云和县白龙山街道,提起“葡萄大师”季伟平,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事业有成的季伟平没有忘记自己的乡亲们。他先是把家乡10多名有创业愿望的村民安排在自己的葡萄园里工作,指导他们学习种植技术。在发现自己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人一圆创业梦后,季伟平于2010年8月投资10多万元建立了全省首家“葡萄技能培训学校”,免费开设葡萄技能人才创业培训班,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和种植能手前来授课,传授葡萄种植新技术。“我种葡萄走过的弯路,不能让乡亲们再走一回。”季伟平说,结合自己的教训,他专门开辟了葡萄技能实训基地,让学员们边学习边实践。同时,他还与种植户签订了为期3年的葡萄种植协议,采取“统一经营管理、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把关、统一品牌销售”的模式,对农户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如今,曾在他的“葡萄大学”参加培训的210名农民,已有67名成了葡萄种植户,新开发葡萄种植面积515亩,总面积达到1200多亩。
云和县农民培训转移就业办公室主任徐仙娥说,这样的创业先锋在云和比比皆是。赤石乡临海垟村的省级科技示范户刘绍文创业成功后,又带领全村40%的农户发展花卉苗木生产,短短3年间,在当地建起了300余亩种植基地,年产值近200万元。紧水滩镇石浦村的“鳖王”卜伟绍从2011年开始,在本县及景宁、青田等地带领农民养殖生态鳖,提供优质幼鳖10万多只,采用流水池塘生态放养、高山稻鳖共生养殖、藕塘养殖等模式,共发展养殖面积2000余亩,产值2000多万元。
科技培训促创业
云丰乡张家地村陈遗宝靠着过硬的食用菌栽培技术,不仅自己鼓起了腰包,还带动群众走上了致富路。说起这些,陈遗宝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便是:“是农民培训打开了我的致富大门。”
栽培过几年黑木耳的陈遗宝,1996年便和10余名村民一起外出闯荡,却不幸失败了。仔细分析失败的原因,他觉得除了经验不足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技术不过关。因此,当县里大力开展食用菌技术培训后,他立即报了名。通过培训,他不仅掌握了黑木耳的栽培技术,还取得了技师证书。
获得证书后的陈遗宝立刻身价倍增,一拨拨的农民跟着他学技术。在带动云南、贵州等地上万人栽培黑木耳的实践中,陈遗宝看到了新的商机,便和几个伙伴合作办起了农资公司,在向客户提供技术的同时,供应食用菌生产所需原材料,一年下来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纯利润40余万元。如今,云和全县已有421名“云和师傅”,他们在指导农民创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2012年8月,云和县被农业部正式确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后,培训农民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如今,全县拥有5所县级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学校、10所乡镇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学校、62所村级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并成为浙江省农科院科技培训基地,构建起高、中、初结合,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网络,形成了立体的分级培训模式。
(紧接第1版)两年多来,全县开展各类农业培训54期,5500余名农民参加了培训学习,其中种养大户1000余名,认定了631名新型职业农民。
云和县还专门开通了“农民培训网”,全县14个乡镇的农民不出村就能在网络指导员的帮助下实现培训愿望、掌握一技之长。徐仙娥对记者说:“我们把特聘教师讲的每堂培训课内容都制成视频上传网络,农民对什么有兴趣就可以学什么。”她打开农民培训网后,记者看到,网站不仅收录了大量的培训信息,还专门设有视频课堂点播菜单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培训教材,内容包括种植、养殖、工程三大类,涵盖了云和县所有主导产业,全都免费供农民下载学习。
多管齐下保创业
走进石塘镇西滩头新村雷林强的早餐店,只见他正忙着招呼客人。“一年前我还在外地打工,收入看着不低,可刨去各种费用,能积攒下的也不多,所以一直想在家门口创业,这样家里有事情就可以有个照应。”雷林强说。
在下乡走访中,云和县农信联社工作人员了解到雷林强的情况,第一时间为其送上了10余万元信贷资金。据了解,普惠金融工作开展以来,云和县农信联社共为85名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贷款,信贷总额达1000余万元。农信联社在为他们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还邀请专家为他们的创业出谋划策。“外出创业农民是一个有经验、有技能、能致富的群体,家乡的发展需要他们回乡创业。”石塘镇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石塘镇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民创业的政策,如新创办的农家乐,规定每户可给予创业补助2000元。
“不仅乡镇有扶持政策,县里也有鼓励保障政策。”据徐仙娥介绍,2013年,县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推动全民创业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扶持全民创业的政策文件;为了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创业,今年,县里又再次出台《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办法》,提供各类优惠政策。其中规定,对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对象,给予一次性培训补助300元;对被评为优秀新型职业农民的,给予500元的奖励;每年提供免费培训机会,选送优秀的新型职业农民到大中专院校免费学习培训;对实训示范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好的农业实训示范基地,给予科技推广培训补助1.5万元。
为保障农民创业,县里将服务的触角延伸至云和农民较多的省份。县里先后在河南省、湖北省等地建立了58个联络处和联络站,为异地创业的云和农民提供各种服务。据悉,外地联络处(站)建立至今,配合所在地有关部门,为异地发展的农民解决了大小纠纷(案件)300多起,保护了农民外地创业中的合法权益。同时,县里还根据他们人在外地、心里牵挂着家人的实际,专门成立了援助服务中心,在每个乡镇成立援助服务点,为异地开发农民的留守家人提供帮助,解除了农民异地创业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