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嘉兴、呼和浩特相继发生两起空巢老人在家离世、数日后在异地工作的子女才发现的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空巢家庭、独居家庭增多,折射出我国家庭小型化的趋势。国家卫计委家庭发展司负责人近日表示,国家将更加重视家庭的基础性地位与发展需求,从多方面为家庭提供保障,针对性地对家庭给予支持。
今年上半年,国家卫计委发布首个《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指出我国约有4.3亿户家庭,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02人。家庭小型化的同时,家庭类型更加多样化。卫计委的调查显示,核心家庭(一对夫妇与其未婚子女组成)比重持续下降,独居老人比例有所升高,单亲家庭、丁克家庭、隔代家庭等快速增长。流动人口举家迁移的趋势日益明显,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大量出现。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宋健表示,总体来看,我国家庭规模变小的原因集中体现在三方面:其一,现代化进程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个人的独立性凸显,同时职业流动性增加,家庭成员间的空间距离变大,年轻人更可能离开父母独立居住,一人户、“空巢”家庭和“纯老户”数量、比例均会增加。其二,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形成了“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客观上增加了家庭户数量,降低了平均家庭户规模。其三,经济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使人们有能力、有可能拥有多套住房,实现代际间的分居。这三方面的因素使家庭户数迅速增加,同期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了人口生育率,每个家庭中的孩子数量减少,家庭户规模也就变小了。
宋健认为,不管家庭规模怎么变,子女应尽到对老人的赡养义务。同时,公共服务应尽快适应家庭功能社会化的趋势,一方面加强为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和医疗保健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应平衡年轻人的工作家务负担,通过社会化服务减轻青年人群在子女入托、家务劳动等方面的负担。“应鼓励与子女近距离居住的住宅建设;取消户籍限制和异地就医的障碍,使家庭成员尽可能同城、就近居住,以便相互照应。社会舆论应意识到家庭户规模变小的时代趋势和积极意义,大力倡导社会服务和制度建设。”
(摘自《人民日报》 寇江泽/文2014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