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美华
垃圾分类,保护环境。当垃圾分类在城市尚处于起步阶段时,绍兴市柯桥区的一个小山村,却已跟上垃圾分类这一“时尚”生活的节奏,更令人惊喜的是,这里的生活垃圾还化身为有机肥,成了种田人的宝贝。
日前,记者慕名来到该区王坛镇新建村采访。新建村有多个自然村组成,分布在不同的山坳里,间隔远的,有两三分钟的车程。沿着蜿蜒而上的山间公路,记者发现,分布在路边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尤其是置放在大门外的两只垃圾桶,黄蓝两色,特别醒目。正在收集生活垃圾的保洁员介绍说,绿色筒投放可降解生活垃圾,黄色筒投放不可降解垃圾,村民已搞得很清楚。
来到一处相对平坦的坡地,一座蓝白相间的太阳能垃圾降解房映入记者眼帘。据同行的省农科院环境资源与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符建荣介绍,去年开始,该院根据绍兴市柯桥区农村生态建设的总体部署,和柯桥区农办、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实施“村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太阳能辅助快速降解及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研究”项目,除了新建村,还在王坛镇的丹家村搞了同样的试点。该项目是根据小流域村镇的经济、区位及垃圾成分特点,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探索符合小流域农村实情的垃圾集中收集管理机制,研究和建立投资少、运行成本低、资源可循环利用、就地处理而无二次污染的生态处理模式,从根本上改善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项目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太阳能辅助垃圾快速降解系统,此系统创新采用多槽式生物发酵装置、高效降解微生物接种、太阳能辅助加热、发酵槽强制通风、垃圾渗漏液循环利用、有害气体处理等系统集成,经系统处理后的有机物料用于农用栽培基质原料或直接用于农林土壤改土培肥。
王坛镇人大副主任徐天明告诉记者,该村地处小舜江小流域,与嵊州市接壤,离这里最近的平水大坞岙垃圾处理中心也有几十公里路程,村民生活垃圾如果按照现行的“户集、村清、镇收、区运、区处理”城乡一体的模式运行,不仅运输处理成本较高,而且易地集中填埋或焚烧的方式处理,对需要大量有机肥料的山区也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目前探索实行的以农户为源头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机制,则较好地规避了上述问题和矛盾。这一机制实现了从源头抓起,将生活垃圾分成“可降解”和“不可降解”两大类进行分类处理。不可降解类垃圾定点、定时收集,进行分类处理,其中金属、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可由保洁员收集后销售给再生公司,破旧衣物、建筑垃圾等运至填埋场填埋处理。
据专家介绍,可降解垃圾收集在密封的采光房中,利用温室效应,结合先进的微生物技术,快速降低垃圾的水分和体积,同时杀死其中的病原菌和虫卵,实现垃圾快速减量化和无害化,并成为养分丰富的有机肥源。肥源物质经过后熟陈化、脱水干燥、保氮等技术处理后,与矿质土壤、保水剂、粘结剂、pH缓冲剂等配合,开发为边坡绿化、矿山修复等专用基质材料。
新建村党支部书记董方正对垃圾分类这一新生事物不仅倾心倾力,而且信心十足。他告诉记者,村里现有 1940亩茶园,50亩梅园,50亩板栗,150亩香榧,出产的茶叶、干果、水果都小有名气,要保持品质和产量,有机肥是少不了的。现在将生活垃圾变成有机肥,这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