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浙江种植业

乘势而上 集聚发展

松阳全面推进茶叶全产业链建设

  近年来,松阳县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力推进茶叶全产业链建设,使茶产业成为繁荣一方经济和富裕一方百姓的农业支柱产业。2013年,该县茶叶总产量1.02万吨、总产值9.05亿元;浙南茶叶市场交易量7.12万吨、交易额38.62亿元。全县农业产值的二分之一来自茶产业,农民收入的二分之一来自茶产业,全县人口的二分之一从事茶产业。
突出规划引领 明晰发展方向
  为了大力提升茶产业水平,近年来,松阳县制订出台了《松阳县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年—2020年)》、《松阳县茶资源综合利用总体规划》、《松阳县茶产业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松阳县绿色茶产业综合体概念规划》、《松阳县茶青交易市场建设规划》等。在此基础上,2013年谋划的松古盆地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茶叶全产业链提升建设项目,成功入围浙江省第一批启动建设的六个农业重大项目,为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该项目以松古盆地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为主平台,计划投资1.25亿元,其中省财政补助5000万元,规划面积3.1万亩,辐射8.46万亩。通过倡导“全价利用,跨界开发”新理念,按照“质上提升、链上延伸、服务提高”的总体思路,将项目区打造成集“生态茶园科技示范、精深产品研发制造、茶文化休闲旅游、茶文化养生养老、产品交易集散、茶业人才集聚”为一体的茶产业群。规划到2020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12.5万亩,产量达1.5万吨、产值达到15亿元;加工业产值52.5亿元,其中精深加工产值25亿元;浙南茶叶市场茶叶交易量达20万吨,交易额达100亿元;茶叶一、二、三产产值达167.5亿元。
把握关键环节 构建经营模式
  首先是以种植环节生态化来“优一产”。通过示范点建设、基地带动、龙头企业联结、村集体统一开发等途径,松阳县的茶叶种植规模从2000年的2.3万亩发展至今已有12.5万亩的规模。全县茶叶良种率达94.8%。为加强种植环节生态化建设,制定颁布了《松阳银猴系列茶》地方农业标准和《地理标志产品松阳茶》省级地方标准,大力实施无公害、绿色、有机茶种植,推广生物物理防控等先进技术,推行统防统治。目前,全县通过无公害以上认证的茶园基地6万亩,成为全省唯一的农业部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与农民自防区相比,生态茶园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6.21%,亩节约农药成本111.5元,增加产值1779.2元。
  其次是以加工环节规范化来“强二产”。结合初制茶厂优化改造工程,全面开展茶叶小作坊整治,推行“无公害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无公害名优绿茶加工工艺规程”;扶持茶叶规模加工型企业的标准化生产线技改提升,推进名优茶加工由单机作业向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加工流水线转变。目前,全县建成标准化茶厂150多家,5家茶叶生产企业通过了ISO9001和ISO14001认证,1家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22000),12家茶叶生产企业通过了QS认证,建成1条配备智能茶机的生产线和4条连续化、自动化茶叶初制生产线。通过茶厂规范化建设,全县茶叶加工企业除消耗了全县所有的茶青原料外,还向外地采购了40%以上的茶青原料。
  再次是以全产业化经营来“兴三产”。建立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搭建茶叶质量溯源、监管、查询为一体的茶叶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推行茶叶金融IC卡,目前已有上万名茶农、茶商办理使用IC卡,确保茶叶质量可追溯。完善市场网络建设,建立以浙南茶叶市场为中心、乡镇茶青市场为骨干、县外茶叶直销窗口为依托、渤海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和网店销售为补充的茶叶市场网络。目前,松阳县已建成规模茶青市场3个,茶叶专卖店、连锁店等经销商154家。推进休闲观光业发展,以茶事体验为引导,积极创建中国最大的以运动休闲为主题的茶园4A级景区,实现年接待游客超过20余万人次;发展茶叶仓储服务业,建成1万立方米茶叶保鲜冷库,打造浙南重要茶叶物流集散基地。
强化要素保障 落实建设任务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把茶叶全产业链建设项目作为茶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平台、主抓手,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强化目标管理,落实激励措施,加大督查考核,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共同推动项目区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是加强政策扶持。出台《关于推进茶资源综合利用创建全国茶叶强县的意见》,在生态茶园、主体培育、品牌建设、用地审批、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等方面对茶产业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加强资金整合。创新投融资机制,开展茶园抵押贷款,破解农民抵押难、贷款难问题,为项目区建设奠定基础。积极整合小农水综合试点县、松阳田园风情旅游度假区等项目资金,形成资金投入合力。
  四是加强科技保障。进一步发挥陈宗懋院士工作站和省茶产业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的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加强项目区与科研单位及技术推广单位的联合,强化关键技术创新研究,通过技术入股、有偿服务等形式,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紧密协作,借梯登高,借力发展。
  五是加强人才建设。制定出台了《关于打响“松阳茶师”品牌 培养松阳茶产业人才的实施意见》,结合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加大茶叶技术人才培育,定期开展“种茶状元”、“采茶状元”、“制茶状元”评比活动,有效提升茶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潘永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